我国古文明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之中,有颇具特色的祛病健身之道。作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深层次锻炼课目,诸如"修性养命"、"炼性修命"、"修心炼性"、"修心养性"、"修心养生"的内容,为历代养生家庭赏识并身体力引,获得丰硕的实践成果,同时写下了许多内涵丰富的佳作。有关论道一般人初读时恐难于理解。我最初在阅读这方面书文时,虽尚能从字面上看懂论述的意思,但由所没有切身的实践体会,也只能是似懂非懂,似信犹疑而已。后经多年的学数,才略有领会。本文欲将自己通过实践所得粗浅认识,来阐述"修身养性"的涵义及修养的要素。
修身养性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修身、养性是两种不同的修炼方式,具有不同甘共苦的内涵。修身作为炼形,是为养性打基础,养性为修身之继续和深入;此外,修身具有改善机体健康素质的含义,则养性是为深层次的修身。修身、养性的最终目的--统一于养生、养命。
修身--以形体动作导引素激活体内令机,改善机体经络系统的运引机制,以制疏经活络,使体内气息畅通。修身为炼形,在炼形过程中也要心神专注,神随形动,做到形与神会,身神并一,故炼形也是在炼神。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文物中有描述导引动作的图谱,其中四十四个图像,可分为医疗导引和保健导引。由《导引图》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流传祛病健体的修身术。三国时期的名医华陀创编的五禽戏,仿虎、鹿、熊、猿、鸟的姿势以当导引,并将闭气和传气结合起来,因功效显著,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故其功法要领流传至今。还有许多实例显示导引求在我国源远流长。
养性则是深层次的炼神,称谓内炼,身躯安定,心情寂静,意气微微,脐息养神。道家对如何养性有许多论述,但其共同的最基本要是为养性务必静心。并指出:"此心不是人心,而是天心","心为牺牲之庐舍","性者天也,常潜住于顶"。这说明"心"和"性"应与头脑有关。本人在实践中体难到人脑对养性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脑顶头叶(运动区中枢)指挥躯体呈安然自恬状态,完成端坐、盘坐(站桩也可)和双手置成穴式等调身动作;其次,大脑前头叶促使驰外之"真意"返理内照,即要心情清静平和,使排除杂念的自我意识专注于体内,以求达到"忘我"的境地。大脑前头叶为意识区,具有主导人的意识、意念、抽象思维等功能。额部前头叶兼具了左、右脑的功能,被视为是人的意志、创造力的发源地,我在潜心静坐神注神阙穴时,印堂六感到有凉热相渗的气息。这可能与"意守"需要前头叶不断发放信息物质,使能量聚集在额前后,而前头叶又与印堂六贴近有关。最后,宋取脐息(微微用意的腹式呼吸--脐为升降的枢纽)来养神,修养则一定程度时,促使间脑滋生通常所说是"气"的高功能信息物质,自然通达天顶(关于间脑"藏性"的认识,另文阐述)。然后,可能通过任、督两脉来主导经络系统沟通与脏腑留官、功能组织的联系,改善和修复它们在新陈代谢功能方面的缺陷和老化现象,活化经络系统对机体生化过程的直接调控作用。此谓"缚后天养先天",符合"内练在虚静凝神之时,才有真意之运用,能用真意,则有病自除"的道理。
人具有共性,所以人人都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活动促使身心健康,但人又各有差异,因此得益就会有快有慢、有多有少、有深有浅,或有始无果,个人认为,若使修身养性活动有成效,参与者最起码要做到:平静、平和、平淡、平稳。就是心态要平静,待人要平和,生活要平淡,处事要平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若四平八稳,会被认为是平庸之辈。可平静确是修身养性能否获效的关键,平和、平淡、平稳则是平静者的外在体现。深受中国古文化传统影响的许多人,在待人、处世、理事等方面还是能接受这种生活哲理的。这就是许多中国人能够实践修身养性并从中得益所特有的思想基础。
上述"四平"中,最主要是心态要平静。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即使人己退休,脱离了岗位上的喜悦和烦恼,但没有脱离人世,许多事情还是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干扰着人们的情绪,所以修身养性的过程,就是一个杂念与平静此消彼长的过程。如果你能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保持相对的平静,你就会有收效,若能不断地提高境界,则成效就越大。古人认为,若要达到"还虚"的境地,应做到"心平如镜"。这对于身处商品经济世界的现代丸人恐难于做到。不过也不能放弃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意志。练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若要使修身养性活动获得成效,还有个要点是"贵在坚持"。以前有许多人曾作过这种尝尝试,但不少人由拎种种原因先后停练,其中最主要可能是练了一段时期后感到无明显功效其实,在锻炼过程中,功效已在不知不觉中逐渐积累,也不断地对机体起着良好作用,而显效的出现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之中。这是一个量到质变的过程。古代养生家指出:"炼精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精之百日;炼气之时,真意观照于炼气之十月;炼神之时,真意观照于炼神之三年"。可见修身养性欲得过某种练神之显效,至少要经过四年多时间的锻炼。本人从开始作修身养性活动到"气"通天顶(姑且不论这是否为养性的标点),共经历了长达十年多时间。差距之大,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1)现代人烦恼多,本人又易激动;2)为探求适合自己的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上走了弯路;3)每天锻炼时间不如古人充分。这反过来也说明若能处理好上述三个矛盾,完全有可能较快获效。
本人为病体康复而锻炼,长期坚持成了习惯,平时并没有执意追求要达到某种境界,也没有想到会出现某种功态,完全是听其自然,叫做"勿正、勿忘、勿助",始终以平静的心态参与此项健身活动。
来源:绿色养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