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春夏养阳 秋冬滋阴”秋季饮食适宜滋阴润燥

发布日期:2010-10-30  |  浏览次数:68687

       中医上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也就是说不同的季节应该遵循不同的养生原则。秋季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先是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到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同时,秋季最适宜进行各项体育运动,但运动应当顺应“收、养”的原则,运动宜慢不宜快,运动量不宜过大。
    秋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1、秋天气温渐低而气压渐高,人体出汗减少,血液流向体表不如夏日那么盛,但脉管仍带有扩张的余势,故秋季正常脉表现为轻虚而微浮,似羽毛状。
 
  2、秋季空气干燥,可使气管、喉、肺等呼吸道弹性降低并易产生微小的裂口,纤毛活动减少,使排出异物的功能减退;呼吸道血流减少,从而降低了吸气功能。
 
  3、秋季易发疾病,如急性胰腺炎、凤湿热、哮喘、慢性肾炎、感冒等。
 
  4、秋季冷空气活跃,可促使栓塞、中风、支气管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血友病、胆结石绞痛等病发作。
 
  5、秋季气候易诱使人精神及情绪上的波动,表现为乏力、不愉快、不想工作、失眠、头痛和易激动等。尤其在天气变化前数小时中,上述症状更易发生。 
 
  增减衣服 谨慎起居
  初秋季节中午虽热,但早晚都凉风习习,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凉气”的侵袭。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以免一穿一脱受凉感冒。
 
  同时还要注意早起早睡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起床前适当懒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
 
  秋季运动宜慢不宜快
  秋季天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在此季节加强体育锻炼,是秋季保健中最积极的方法。但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而且逐渐变得干燥,运动应当顺应“收、养”的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容易着凉。中医专家建议,秋季应收敛神气,宜做“慢运动”。选择平缓的有氧运动为宜,如散步、打太极、做健身操等有氧运动,锻炼前一定要充分做好热身运动,注意适度,不要过于劳累。
 
       室内保持一定湿度
  秋天气候干燥,因而皮肤水分蒸发快,故易造成皮肤干裂、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则。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补充机体水分,要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气液耗损。为了防止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但应注意口唇干裂不要擦甘油,更不用要舌头舔,否则会加重口唇干燥皲裂。
 
  秋季养肺的最简便一招是积极补充水分。据测算,人体皮肤每天蒸发的水分约在600毫升以上,从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要及时补足这些损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也可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通过吸入水蒸汽而使肺脏得到水的满足。方法很简单:将热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对准茶杯吸入热蒸汽,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够。还要强化洗澡措施,因为皮毛为肺的屏障,秋燥最易伤皮,进而伤肺。洗浴有利于血液回流,使肺脏与皮肤气血流畅,发挥润肤、肺之作用。
 
  秋季饮食适宜滋阴润燥
  秋季饮食调养的总体原则是:适宜润燥。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比如吃些银耳、甘蔗、梨、芝麻、燕窝、藕、糯米、粳米、蜂蜜、枇杷、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第二,秋季饮食要“少辛增酸”。所谓“少辛”,就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比如苹果、葡萄、山楂、菠萝、柚子、柠檬等。
 
  第三,秋季燥邪易伤人,除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另外,秋季水果比较多,宜多吃葡萄、梨等水果,而温性的荔枝等最好少吃。
 
  秋季睡眠“八忌”
 
  睡眠是人们恢复体力,保证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秋季气候凉爽,睡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忌睡前进食。睡前进食将会增加肠胃负担,易造成消化不良,会影响入睡。睡前如实在太饿,可少量进食,休息一会儿再睡。
 
  二忌饮茶。茶中的咖啡碱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睡前饮过浓的茶会因之而难以入睡,饮用过多的茶会使夜间尿频,影响睡眠。
 
  三忌睡前情绪激动。睡前情感起伏会引起气血的紊乱,导致失眠,睡前应力戒忧愁焦虑或情绪激动,特别是不宜大动肝火。
 
  四忌睡前过度娱乐。睡前如果进行过度娱乐活动,尤其是长时间紧张刺激的活动,会使人的神经持续兴奋,难以入睡。
 
  五是睡时忌多言谈。卧躺时过多说话易伤肺气,也会使人精神兴奋,影响入睡。
 
  六是睡时忌掩面。睡时用被捂住面部会使人呼吸困难,身体会因之而缺氧,极为不利于身体健康。

分页标题

 
  七是睡时忌张口。睡觉闭口是保养元气的最好方法。如果张大嘴巴呼吸,吸入的冷空气和灰尘会伤及肺脏,胃也会因之而着凉。
 
  八是睡时忌吹风。人体在睡眠状态下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降低,易于受风邪的侵袭。故在睡眠时要注意保暖,切不可让风直吹。
 
       秋季进补“九忌”      
  一忌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分为偏寒和偏热两大类。若不分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任何补品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导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忌凡补必肉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五忌以药代食中医认为秋天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但是应该注意日常进补时不可乱补,除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的滥补外,还应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六忌重“进”轻“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所以,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七忌常补不变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一种补品会影响身体内的营养平衡。
 
  八忌越贵越好“物以稀为贵”,那些高档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九忌过度贴秋膘到了秋天,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振,正是贴秋膘的时候。但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因此,身体摄取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在秋季,人们稍不小心,体重就会增加,这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威胁,所以肥胖者和要控制体重的人不宜“贴秋膘”,反而要注意节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免体重增长过快,应注意饮食的调节,多吃一些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赤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在秋季还应注意提高热量的消耗,有计划地增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