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民企500强榜出炉后的产业思考:寻找强者基因

发布日期:2010-10-29  |  浏览次数:85443


 
      日前,由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中国统计协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企业调研排序,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榜单中,不乏公众或业界熟悉的知名药企的身影,如九州通、扬子江药业、修正药业、天士力、汇仁、康恩贝等。
 
  就在榜单发布前两个月,全国工商联在京发布了一份分析报告,对中国民企500强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笔者参考这两个文件披露的信息,并将近年来对医药企业的观察、分析的心得进行梳理后认为,渴望持久发展、做强做大的民营医药企业,还须关注繁荣数字背后的问题,处理好至少三方面值得重视的关系。
 
  [关系一]企业家精神与员工幸福指数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梦想是很个性化的东西,企业家的梦想也不例外。要想真正实现梦想,需要企业家升华自己的灵魂,化“个性”为“无私”。关爱他人,才能凝聚团队;有人跟随,才能做成事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布“企业社会责任年度报告”。这给人一种假象,好像企业家们手里都有一张可以打出去的“社会责任牌”,其实不然。尚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只是把社会责任当成品牌宣传上的噱头,而没有领会这张牌的精神实质。
 
  资料显示,民营企业500强的大部分都由自然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兴办。这些胸怀梦想的民营企业创始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后继者树立了榜样。资本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财富得到累积。当中,企业家的心血和企业员工的血汗,哪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呢?企业家作为创业英雄,怎样与旗下的群众建立互信关系,从而能够保持良性互动?企业家在盘算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怎样帮助员工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2006年5月的一个晚上,25岁的胡新宇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这个毕业才一年的年轻研究生,是当年营业收入近60亿美元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华为的员工。为了获得好的绩效考评,他长期没日没夜地加班。在身体不适之前,他已连续加班两个多星期,经常深夜加班到两三点,并住宿在办公室。当弱势的员工艰难地辗转于企业家所发明的“制度”与“文化”之间,“过劳模”的惨剧似乎是迟早要发生的。《劳动合同法》当中“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条款,在强势资本面前,不幸被抹杀了。
 
  曾经听到供职于外企的朋友感慨:“西方发达国家的人们,休息时间超过上班时间,这样的生活,对我们简直像梦境。要想在经济上超过外国,我们就得拼命工作,牺牲几代人的健康!”笔者听后惊出一身冷汗。怪不得会发生富士康的“连环跳”事件,原以为是企业制度和文化逼出来的,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民意”做支撑。
 
  虽然华为、富士康都不在医药企业之列,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旦发生员工悲剧,不会有人相信这是企业家的本意,但情况就是这么尴尬。企业家在追逐自己的创业梦想、建立自己商业帝国的过程中,没有把员工幸福放到对等的位置上。员工成了企业家圆梦的工具,而不是把员工幸福也作为企业家的梦想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梦想是很个性化的东西,企业家的梦想也不例外。要想真正实现梦想,需要企业家升华自己的灵魂,化“个性”为“无私”。关爱他人,才能凝结团队;有人跟随,才能做成事业。企业家所搭建的事业平台,不仅仅是自己圆梦的载体,也应该成为员工实现各自梦想的平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企业家关爱员工是否幸福,并努力把他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就是最得人心的“道”。
 
  值得注意的是,民企500强中,有38.4%的企业通过了保障员工健康安全的OHSAS18000认证,较上年增加了6.2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信号,说明民企在环保和员工保障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只是企业家精神中的应有之义,是起码的保障,也是员工的权益。为突出贡献者发放年薪,给优秀者加薪,以及采取经营者持股、激励基金、股票期权等激励手段,这些虽然能够在物质上让员工得到现实的利益,但也不是幸福的全部。通过有规划的培训、出国考察、改善住房、褒奖表彰等,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让员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和管理,使他们真正融入企业大团队,这是更让人获得幸福感的做法。
 
  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争取民心的过程。谁能够赢得客户的信赖,谁就能够屹立不倒,这是企业做强做大做久的不二法门。试想,如果连本企业员工的心都不能赢得,又怎么能够赢得别人的心呢?
 
  打好“企业社会责任”这张牌,需要企业家从提升员工幸福指数做起。
 
    [关系二]主营业务深耕细作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
    如果你手中没有属于自己的资源牌,你的主营业务没有鲜明的特色并保持盈利,就吸引不了优质的资源来跟你合作。企业家不能忘本,不能丢掉看家本领,不能忘记自己是干什么起家的,其实就是把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永远捧在手上。
 
  进入500强榜单的药企,已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传统药企,这一点,从企业名称中可窥一斑。入围名称中,虽然有不少是带“医药”或“药业”字样的,但标有“制药”的却少见,“天狮”、“华立”、“海王”、“科伦”、“天士力”、“威高”等知名医药企业,如果是业外人士,单从其公司名称本身根本看不出跟医药相关。这说明,固守传统的制药企业并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而那些从传统转型而来,走多元化道路的企业,却能够整合资源,逐渐壮大。

分页标题

 
  医药民企清醒地预见到了由做大向做强转变的重要性,纷纷选择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抓住机遇,突出在本行业中的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企业家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实现经营多元化过程中,要耐得住诱惑,牢牢把握主营业务优势。在这一点上,保持着清醒头脑的企业,在多元化进程中总得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比如天士力,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以制药业为中心,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健康食品等产品链,产业涵盖科研、种植、提取、制剂、营销等多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天士力的成功,得益于企业把致力于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链作为首选,从药材种植、中间提取、制剂生产到市场经营,在各个环节上保证产品的质量,以保持自己鲜明的特色。
 
  大家都在谈如何打好“资源整合牌”,实际的情况是,如果你手中没有属于自己的资源牌,你的主营业务没有鲜明的特色并保持盈利,就吸引不了优质的资源来跟你合作。
 
  包括药企在内的民企500强中,绝大多数都拥有自有商标,并依靠自有商标获取收入。通过一段时期的积淀和转型发展,民企已从过去的靠贴牌加工获得原始积累,过渡到了如今以创立自有品牌为主、经营贴牌产品为辅的新阶段。在科技创新方面,500强中有344家的关键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研发,而在曾经经历的起步期,企业却要以引进技术为主。
 
  企业家不能忘本,不能丢掉看家本领,不能忘记自己是干什么起家的,其实就是把自己最拿手的东西永远捧在手上。什么是企业的根?主打产品,主要产品线是生命线。要想拓宽产品线的宽度,或者延伸产品链的长度,都需要循着清晰的一点向左右、上下延伸。换个说法,也就是不要丢弃主打产品和主营业务。
 
  再者,很多民企的资金来源也呈多元化态势,还有不少企业改制上市,非家族控制企业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民企集合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力量进入企业高级经营管理层,建立起了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体系,这些都能够促进民企的发展壮大。但是,在资金来源和人才使用呈现多元化的时候,切不可使自有资金被过度稀释,核心经营管理团队的主导作用和控制能力也不能被消弱,否则就可能上演医药行业的“国美争权”。果真出现这种状况,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会是利好。    
 
    [关系三]稳定传统销售渠道与营销渠道创新的关系
    任何企业,不论是生产型还是流通型,抑或综合型,都离不开营销。由产品变成商品,的确称得上是“惊险的一跃”,再好的产品也只有卖出去才会实现企业赢利的经营目标。这就是“渠道为王”的涵义。
 
  民企500强中,医药企业排在首位的是谁?按一些人的印象和观念,或许他们不会认为天狮集团是上榜医药企业的老大。然而,事实就是事实,天狮以278.9亿元的营收额而位列榜首(榜单总提名第22位)。
 
  天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药企业,准确地讲,这是一家生产、销售保健品的企业。其营销模式,是至今仍然带有争议性的直销。这种争议固然有其历史原因(1998年中国全面禁止传销),但也与中国的市场环境、经营传统密切相关。
 
  直销仍然被一些传统营销人视为不入主流的异类,但事实胜于雄辩,天狮获得的成绩,使它超越了众多传统医药企业。或许正是他们的商业奇迹,也让一些从传统中走过来的医药企业产生了好奇。
 
  据笔者了解,目前天津天士力、哈药、健康元等,也在致力于引进直销模式。如今,它们中的一部分已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标志合法的“直销牌照”。从榜单上看,天士力以营收额76.9亿元、隆力奇以60.8亿元分别位列500强榜单的第164位和244位。至于其中有多少收入来自直销业务的贡献,笔者手头没有准确的资料,不敢妄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已经取得直销许可证的传统医药企业,正在通过吸引专业的直销经营管理人才,在这条营销新路上坚持走下去。
 
  营销无定法,适合的就是好的。直销模式也是这样。如果企业对直销模式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在操作上能够精准地把握,就会成为企业销售的利器,把好的产品,以最短的营销通路送达终端消费者手中,并且锁定其中的忠诚顾客。加上部分顾客能够转换成直销员的角色,向周边的顾客进行产品推广,市场倍增的效应,确实能够产生强大的营销动势。
 
  传统医药企业,会不会也想打一打“直销牌”呢?

  随着政府监管的规范化和消费者素质的提升,相信将来会有更多企业尝试参与其中。笔者提醒这些欲试水直销的药企,千万不要不假思索地盲目进入。直销企业的公关成本和经营中的法律、政策风险对企业而言都是重大考验,一定要反复考察,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