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亚邦药业的“伯乐奖”告诉我们什么

发布日期:2010-10-29  |  浏览次数:84046

       为适应亚邦药业的持续高效发展,落实集团的5年、10年发展规划目标,集聚更多、更优的管理和技术专才,近日,江苏亚邦药业集团出台了《关于引进高级人才的奖励办法》。
 
  该《办法》对引进的高级人才的范围作了专门定义,主要为高级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另外,《办法》还对高级人才的引进程序及引进成功的标志界定作了明确规定:如对引进人才实行3个月的试用,合格后与单位签订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且在本单位实际工作满1年的,则可视为引进成功。在此基础上,对高级人才的引荐人员实行奖励。奖励共分三个等级,将根据引进人才的等级,分别对引荐者一次性奖励5000~20000元;对引进特殊人才及有特殊贡献人员者,奖励办法另定。
 
  我们知道,自大学扩招后,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自然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上的许多困难。如今,如果有卖肉的或是卖服装的告诉你,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的,你应该不会感到吃惊吧?
 
  那么,在人才似乎并不缺乏的今天,亚邦药业集团为什么还要出台引进人才的奖励办法呢?董事长杨建泽这样解释道:“从普通人才的层面来说,我们似乎已经不缺。但是,那些可以为企业所用、真正有一技之长、能够独当一面,可以给企业带来理念、带来思路、带来改变、带来效益的人才却仍旧十分紧缺,”杨董事长说,“同样的事情,让同一专业的人去做,可能做不好,而且事后还总有理由,甚至还能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来说服你,但是,在换一个人去做以后,事情却可以做成,尽管难度甚至要远大于原有的难度。所以,说到底,事情是人做的,目标是人定的,而完成目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个人能力、人才质量的高低。”
 
  作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亚邦药业近年来的发展确实令人刮目。在谈到企业的发展规划时,亚邦药业总经理戴春雨介绍说:该集团今年开始实施、占地1300多亩、总投资达35个亿的亚邦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落户江苏武进经济开发区,目前已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以该公司为龙头的“西太湖生命科技园”也就此拉开了建设大幕。
 
  亚邦药业因急于引进优秀人才而出台的奖励规定,其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谁能获得“伯乐奖”,更不在于引荐人员能够获得多少奖励。这一《办法》的出台,至少透露给我们(尤其是年轻朋友)这样一些深层的信息:
 
  人才看似很多 专才却很紧缺  
  去过人才市场的人都有体会,每逢招聘会,经常是“人才济济”,甚至是“人才挤挤”。但是,一场招聘会下来,进场的“人才”可以成千上万,但真正签约或有签约意向的却少之又少。原因在于,那些“人才”还大多停留在很基本的“理论”层面上,也就是说,他们还仅仅是理论上的“人才”。本人曾亲历了这样一次招聘:多年前,我曾想找一位助手,主要协助做办公室工作。要求应聘人员系中文专业或办公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经过初选,有6人参加了面试。而在面试现场,我发现几乎所有的面试人员的基本功都不够扎实,动手能力则更差。当我要求面试人员以当天的面试为题,写出一则新闻稿,并直接在电脑上完成写作(输入)、文档设置、版面安排时,最后的结果却很让我失望:
 
  1.其中4个人的新闻稿没有标题,另2个人的标题看不出是新闻;
 
  2.文字录入速度很慢,一则这么简短的新闻,最快的也花了70分钟才完成写作和打印(且不考虑文章质量);
 
  3.版面设计更是五花八门,“不堪入目”:有的文章标题跟正文的字号一样大小;有的页面设置为默认的“每页44页”,且字体也为默认的宋体5号。这样,总共那么几行字,就被缩在了整张A4纸的上端,看不出有最基本的排版技巧,更无任何美感可言;
 
  4.新闻稿中使用了大量的很“美丽”等一般只用于小说和散文的描摹性、修饰性语言,而不是平实的、真实的新闻语言。
 
  当然,人才是需要培养的,甚至不能排除进入企业后的再培养。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刚毕业的学生就都能是人才。但是,当你想走进企业、走上岗位的时候,你应该首先问你自己:我有了最起码的准备了吗?
 
  专才的成长和成型,需要经过长期的锤打和历练,其前提是,就业后的每一个人都应瞄准一个方向,并始终不渝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行。
 
  多少年来,人才战如火如荼,或明或暗,从未停歇,专事“挖人”的“猎头公司”也早就应运而生。但是,人才战中所争夺的稀缺对象永远是那些“专才”和“尖才”,而不是“普才”和“平才”,更不会是“不才”。
 
  人才需要争夺 坐等不是上策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普通的人才大多还是找工作难,而专门人才却是发现难、招聘难、引入难、留住难。行业专才(尤其是尖端人才)永远都是紧缺资源,他们很少会担心就业,担心才能无处施展,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东家”,所以,企业在家坐等专才上门已经不是上策。“情感招聘”、“亲友引荐”、“重金招聘”、“礼贤下士”等种种招数,目前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企业的“吸才”手段。从实际效果来看,因那些专才多为文人,与其他人才相比,似乎更看重“被重视”,甚至更需要“三顾茅庐”那种感觉。所以,上述办法常常很管用。
 
  人才固然重要 伯乐不可小视  
  人才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而发现人才并能引进人才的伯乐们,其本身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识才之才”。因为作为伯乐,起码应具备下列一些特质:
 
  慧眼识英才。人才是需要发现的,无论该人才是在本单位还是在外单位。某客车厂有位女员工,在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数据统计工作,多年来从未改变过岗位。有一天,单位的一位领导拿了份协议让她复印,并让她直接交到企业法律顾问室。但是,因法律顾问外出,她只好将资料拿回了自己的办公室。可能是职业敏感吧,她不禁多看了几眼协议,却发现协议中存在着重大问题。当她从头到尾认真看完协议后,发现协议中有三处明显的漏洞,将给本企业带来极大的隐患。于是,她将自己的意见整理成文,并交给了单位领导。领导看后,觉得她的意见很有见地,并亲自找她谈话。通过谈话,领导才发现,这位已经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了多年的女员工,原来毕业于一家名校的法学专业,并且考有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来该单位后,因企业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室和专门人员,所以,就把她“临时”放在了统计岗位上了。而且这一“临时”,就“临时”了整整3年多。第二天,单位的一纸文件,让她结束了“临时”,她被正式安排到企业的法律顾问室担任副主任,半年后又升职为主任,而且一干就是很多年。后来,在企业的清算、转制等过程中,由于她对法律的熟稔和灵活操作,使企业财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最终还作为有突出贡献人员获得了企业的重奖。在企业转制后,因新的管理结构和人才体制不适应她的继续发展,于是进了一家律师事务所成为了专职律师。

分页标题

 
  她绝对算是一个人才,但是,由于她从不喜欢“张扬”,甚至沉寂到了没人知道她是学什么的,有些什么特长。那位偶然发现她是个人才的领导应该算是伯乐,尽管发现得实在有点晚,但毕竟还是被发现了。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她,其实也改变了企业。因为她和企业都从这一“发现”中获得了利益,那就是实现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吸才很不容易 留才难上加难  
  药业集团的奖励《办法》中突出了所引荐的人才必须与单位签订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并在集团实际工作满1年的,方可认定为人才引进成功。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引进人才都能留得住、用得上的。主要原因为:
 
  1.通过试用,证实该人才是否是引进单位所期待的、需要的、可用的人才。
 
  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引进人才都能为企业所用,有时候,一个拿着一大摞证书的高级人才,实际工作经验却不如人意,在企业难以发挥用场,企业最终只好无奈割舍。
 
  2.引进单位的管理结构、人才机制、人才待遇乃至企业文化等等人才政策和环境,是否足以留住人才。
 
  人才一般都很“讲究”,所以,待遇和环境(甚至包括生活环境)往往都会被很看重。某企业引进的一位专家,在坚持工作了两年后,决意要离去,甚至不惜“违约”。原因是,他是北方人,实在承受不了苏南的冬天。其实,在南方工作的北方人也很多,如果企业能给予人才更多的关心和体贴,那么,“气候原因”应该还是不成为问题的。
 
  亚邦药业“吸才”政策的出台,告诉了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深奥的人才管理理念。对此,集团监事长周原生总结道:企业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发现,发现需要伯乐,伯乐需要赞赏。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普通的人才大多还是找工作难,而专门人才却是发现难、招聘难、引入难、留住难。行业专才(尤其是尖端人才)永远都是紧缺资源,他们很少会担心就业,担心才能无处施展,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东家”,所以,企业在家坐等专才上门已经不是上策。“情感招聘”、“亲友引荐”、“重金招聘”、“礼贤下士”等种种招数,目前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企业的“吸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