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新品,往往不是首仿药,就是全国独家品种,与普药比较,这些专科新品又具有学术内涵深的特点。因此,专科新品更需要学术推广,而这点恰是专科新品代理商甄选差异化的缘由。
以普药代理商的标准去选择专科新品的代理商,有时会让好酒烂在巷子里。从事普药运作的代理商,未必有专科的人脉资源,未必有专科品种及学术推广的经历和经验,未必擅长于学术推广及拥有学术推广意愿的团队,而这些,却和专科新品性命攸关。
差异化就此展开,专科人脉资源,指的是代理商以前在医院积累的专业科室人脉网络,尤其是该领域的一些KOL,在区域新品上市会里,这些人将要承担主持人和讲者的角色,但是对方是否肯赏脸见你一面,进而答应你的请求,成为新品上市的先锋,则要看当地代理商的人脉积累。
如果代理商缺乏这些资源,仅仅靠厂家人员的陌生拜访或者代理商的陌生拜访,效果大打折扣。熟稔的KOL关系,不仅为了新品上市的顺利开展,也为了日后产品在科室里自上而下辐射,更重要的是,专科疾病的诊断方案及治疗观念掌握在这少数人手里,KOL对新品的看法,左右着下面医生的处方。
代理商没有学术推广的经历和经验。从学术的角度来运作产品,设定什么学术目标,确定什么学术路径来达到目标,具体的学术推广策略是什么,能细化成什么样的学术推广操作方案,这些对于代理商来说都是陌生的。看不到这类产品的特征,或者看到了这类产品的特征,却不知道如何利用,或者潜意识里觉得,有人、有钱、有关系就能成事,什么产品都一样。这些想法将把璞玉当成石块,而石块的价值是有限的。
代理商有这种学术推广的经历和经验,就能在倾向于学术推广新品的同时,给出产品运作的方向、资金、权限和其他支持,这些则是下属操作新品时所需要的。没有上司的支持,一切理想均成泡影,大部分情况下,学术推广需要资金的投入。
显然,对于学术campaign,不管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代理商的态度是关键。做或者不做,除了厂家的意见之外,我们还需要代理商的资金、人脉支持,而这些支持与代理商过往的学术推广经验分不开,如果他以前只操作过普药,他将会考虑这样做的价值和必要性,因为实践的缺乏,很难得出让自己信服的理由,倒是过去普药运作的经验在告诉他,要的是立竿见影,短期利润是其焦点。
有过学术推广经验的代理商,在态度上可能更加倾向于公司的学术计划,因为学术推广可能让其尝到甜头,也有可能心生犹豫,因为过去学术推广的失败经历,让其担忧新的学术推广的效果。不同的品种,可能有着相同的学术推广套路,但无论是推广的主题,内容,及活动细节上改变,都会让参会医生感触不同。
日常拜访和接触医生,是医药代表的事情,而给代理商提供信息反馈以供抉择的也是医药代表,如果这些医药代表把专科新品当成普药,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代表以关系营销为一切,漠视产品的一切,即使重视了,也无所是从;遇见了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办?医生谈到区域专科年会召开的时间,代表漠视,也不会问在何时何地;代表发现这个月处方少了,会漠视竞品做了什么,心里只想着肯定是投入少了,竞品和医生的关系更近了,很少会去了解竞品在学术上做了什么事;医生在用药之前和用药过程中,提到了学术问题和用药问题,代表本想认真对待,但肚子里没货,没准在酒足饭饱后,淡化此事,医生只有从心里感叹了。
有学术倾向和专业背景的医药代表,在日常拜访和接触医生的过程中,会履行学术推广的职责。这种学术推广的点滴积累,恰如滴水穿石,最终会攻破医生的学术防线,或者能培养、改变医生的处方习惯。职责范围小到一个医学或药学问题的处理,大到开一场科室会,或者帮助医生做一个专科领域的PPT,帮助医生查找医学文献,甚至在该区域为医生建立一个专科网络论坛,或者自建一个qq群,为本区域专科医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除此之外,有学术倾向和专业背景的医药代表,将会为上层决策者提供更多有用的学术信息,从这些信息里,决策者容易找到机会和威胁,适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在变化的竞争环境里,制定出变化的应对策略,从而在抓住机会的同时,降低风险。
专科新品代理商差异化,在于内在及外在因素的不同。作为“上梁”的代理商,不仅影响了“下梁”的医院经营取向,也制约了“下梁”的学术经营思维。作为“下梁”的医药代表,不仅影响着新品学术推广的根基,也左右着“上梁”的策略性思维。对代理商,只有泛泛的要求,倾向于学术推广且有学术推广的思路即可。对于医药代表,则有更多的实质性要求,医药学基础,对产品的理解,对医生需求的理解,如何将产品的利益和医生的需求相匹配?如何抓住机会,从学术角度,向医生推销产品?如何规避威胁,从学术角度,转变产品在医院的经营策略?医药代表与代理商相比,要做更多的技术活,管理着几家医院,而代理商则管理着整个区域的医院。
本文2010.8.20号发表于医药经济报 营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