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医疗监护仪全球市场增速

发布日期:2010-09-01  |  浏览次数:72624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数万家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只占40%的份额(数据来源: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
 
从2001年到2009年间,全球GDP复合增速为2.28%,而监护仪市场需求规模复合增速为6.15%。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稳步回升阶段,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预测,2010年、2011年全球GDP增速大约在4.25%左右,且未来将会保持稳定增长。由于监护仪市场需求与GDP的相关性高达96%,因此可以预计——
 
增长率远高于GDP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目前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数万家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只占40%的份额(数据来源: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
 
据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的统计数字,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大约有3360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1%,而2007年这一数字为3000亿美元。整体来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增长率远远高于GDP增长水平。
 
  全球的医疗器材市场总值已达数千亿美元,美国仍然是最大市场,占有全球约40%的市场份额。由于经济发达,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健全,欧盟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在亚洲,日本是医疗技术最先进且发展最快速的国家;中国大陆和印度则最具备成长潜力与空间,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拥有最多的人口,而且其医疗保健系统还在发展当中,尚未成熟;东南亚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也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市场也将持续成长。拉丁美洲是另一个成长最迅速的区域,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家都逐步向工业化国家发展,预估未来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将会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
 
 发展前景可期  
 
  自从1962年美国建立第一批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后,医疗监护系统便逐步得到推广,而随着计算机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对危重患者和潜在危险患者的监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医疗监护仪行业开始步入市场需求激增阶段。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医疗监护仪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历史数据显示,全球监护仪市场销售规模从2000年的28.1亿美元提升至2009年的48.1亿美元(数据来源:Global markets direct)。从2001年到2009年间,全球GDP复合增速为2.28%,而监护仪市场需求规模复合增速为6.15%。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稳步回升阶段,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2010年5月份预测,2010年、2011年全球GDP增速大约在4.25%左右,且未来将会保持稳定增长。通过对2000~2009年监护仪市场需求以及全球GDP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监护仪市场需求与GDP的相关性高达96%,因此可以预计,到2015年,全球监护仪市场需求复合增速不会低于6.15%。
 
 竞争格局走向多元
 
  医疗设备的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政策以及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息息相关,这些因素导致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发展不平衡。根据市场特征以及对产品需求的不同可以将医疗监护仪市场分为成熟市场、发展中市场和初级市场(见图表1)。
 
  随着发展中国家企业研发实力的不断增强,产品性能与知名品牌差异逐渐缩小,未来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必将会出现多极化的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医疗监护仪产品的高端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手里,而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以常规医疗监护技术为发展重心。从品牌方面看,目前全球医疗监护仪重点品牌主要有荷兰飞利浦(PHILIPS)、美国通用(GE)和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Mindray),各自市场份额分别为38%、26%、10%(数据来源:经济观察网),市场出现寡头垄断格局。
 
  随着全球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服务机构对高品质医疗器械的要求不断提高,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已针对在本国使用的医疗器械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民众的安全。如医疗器械要进入美国市场,需要经过FDA注册,而欧盟则需要CE认证。这些无形的门槛,也为监护仪市场竞争格局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果想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突破产品进入门槛,取得相应的认证和注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近十年一直保持高于GDP的速度增长。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监护仪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全球监护仪市场的稳定增长。
 
医疗用氧国内管理规范有待提升
 
医用氧作为急救用医用气体,在医院临床使用至少已有上百年历史。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开发的“高压氧舱”,曾拯救了成千上万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中毒者和患“潜水病”的人们的生命。除此之外,医用氧近几年来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登山爱好者、家庭病床和美容院皮肤美容等新用途。
 
家用的比例在国内占小
 
  医用氧、医用臭氧及相应制氧设备在国际市场上是比较热门的医疗产品,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仅在医院使用氧气或臭氧(消毒剂)。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信各种小型或家用制氧器将会走进我国的普通家庭,尤其是有老年病人的家庭。医用氧作为急救用医用气体,在医院临床使用至少已有上百年历史。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开发的“高压氧舱”,曾拯救了成千上万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中毒者和患“潜水病”的人们的生命。除此之外,医用氧近几年来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登山爱好者、家庭病床和美容院皮肤美容等新用途。总之,医用氧在西方早已越过医院用途而被许多部门所应用。如据国外媒体报道,在美国几乎有30%的老人在家庭配备有氧气枕、氧气瓶,甚至家用制氧器等设备。而在我国市场上,5L袖珍家用制氧器至今仍为稀罕物,尚无产品开发上市。实际上,5L医用制氧器在国外价格并不算昂贵,据报道,美国市场上最便宜的5L家用制氧器每台售价仅680美元,最贵的多功能家用制氧器的售价也不过每台2000多美元,这对经济收入较高的欧美家庭来说,算不上是很大负担。

分页标题

 
  我国消费者至今仍有很多人搞不清楚医用氧与工业氧之间的区别。讲得通俗一点,工业氧就是供工业生产所使用的氧气,其含量为99.5%。但由于在空气压缩制氧过程中会有微量酸性或碱性润滑水被带进钢瓶,并会对钢瓶造成腐蚀,从而使氧气带有异味。此外,工业氧中肯定会含有少量杂质气体,其中包括CO、CO2或乙炔等等。这些微量杂质气体在工业生产中一般不会造成危害,但如果将工业氧直接用于临床(尤其急救用氧气),病人在吸入氧气时会引起咳呛,甚至结痂等副作用。而医用氧由于已过滤掉杂质气体,故对病人非常安全。这就是医用氧与工业氧的区别所在。
 
  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医用氧均作为药品进行监管。据悉,我国至今仍有个别地方的医院直接使用工业氧来代替价格稍贵一些的医用氧。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如果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医院胆敢用工业氧给病人使用,一旦被人举报,医院会面临高额罚款,医生甚至会被判刑。
 
  臭氧发生器畅销欧美  
 
  近年来,一种名为“臭氧发生器”的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开始在欧美国家市场上畅销。所谓臭氧(O3)即由3个氧原子所组成的特殊气体。由于它有特殊气味,故被人称为臭氧。由于臭氧在空气中极不稳定,很快就会释放出一个氧原子,从而变成稳定的氧气,故临床上都将臭氧作为一种强消毒剂使用。
 
  过去几年,西方研究人员对臭氧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发现它有不少令人感兴趣的医疗新用途:1.治疗视网膜(干性)黄斑变性。2.慢性缺血性疾病。3.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剧烈疼痛。4.急慢性感染症。5.治疗骨髓炎。6.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
 
  现在,国外已开发上市多种规格的臭氧发生器,并投入实际临床应用。据国外媒体最新报道,利用特制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和相应附件,可用于治疗因牙根腐烂所引起的剧烈牙痛等常见症状,且疗效极佳。由于臭氧的水溶性为氧气的10倍,故臭氧还可加工成水剂供临床使用。一般说来,臭氧在挥发掉一个氧原子后就会变成氧气,故绝无有害残留物,对人体非常安全。今后臭氧发生器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据了解,目前在欧美市场上,一台医用臭氧发生器的售价大致在1500~2200美元之间。我国虽有上百家企业在生产臭氧发生器,但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医院病房消毒,真正能生产治疗用臭氧发生器的企业在我国数量较少。据国外报道,供临床使用的臭氧质量要求特别高,绝不允许含氮氧化物等杂质气体。一旦含有氮氧化物的臭氧被用于治疗用途,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而作为消毒用臭氧发生器的质量要求则要低一些。
 
  综上所述,医用氧、医用臭氧及相应制氧设备在国际市场上是比较热门的医疗产品,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仅在医院使用氧气或臭氧(消毒剂)。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信各种小型或家用制氧器将会走进我国的普通家庭(尤其是有老年病人的家庭)。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每年生产和销售10万台以上的5LPSA式制氧器,它们大多供家庭病房使用。但在我国,这一市场尚未打开。
 
  总之,开发可供家用、旅游用或登山队使用的袖珍式PSA制氧器是国际市场的一个大趋势,相信这类医疗器械产品必将有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PSA制氧器的应用
 
  传统医用氧大多使用压力钢瓶灌装,或直接使用液体氧等产品。但这对医院来说,不仅操作麻烦,不安全,而且用钢瓶装医用氧,在使用过程中压力会发生改变,护士必须随时进行流量调整,非常不方便。国外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采用“变压吸附技术”(PSA)生产医用氧,并一直沿用至今。
 
  PSA制氧设备比较简单,体积小且故障率较低,维修很方便。其氧气输出压力可以调整,质量和纯度较好。一台PSA制氧器的工作寿命可达15年以上。现在,变压吸附制氧器业已成为国外使用最普及的一种医用制氧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机内填充的沸石在压力下可吸收掉空气中的氮气而留下氧气,再经解压后释放出氮气进入大气。如此循环使用。
 
  国外厂商近年来陆续开发上市多种便携式PSA制氧器,其体积一般只有航空旅客使用的拉杆箱大小。这类产品主要有美国生产的5L品牌PSA制氧器,如Sequal Elipse等等。有些家用或个人用的5L制氧器底座下还有滑轮,便于人们在地面上拖行。便携式制氧器不仅适合家庭病床使用,还可供登山队、海上邮轮等旅游用途,以及野外工作者,如勘探队和野战医院等使用。
 
  美国厂商不久前又推出一款可背在背上的“牛津包式”袖珍PSA制氧器。它更适合高山登山队队员使用(因其重量较轻)。背包式PSA制氧器的发明,可彻底防止登山队员背负的小氧气钢瓶中氧气用尽后无氧可吸的危险局面产生。该背包式PSA制氧器还配备有吸氧面罩和氧气管等附件,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但这种新颖牛津包式PSA制氧器的价格可不便宜,每台售价在2700美元左右。它确实非常适合高山运动爱好者使用。
 
  在欧美市场上,小型或家用PSA制氧器年销售额高达数十亿美元。不仅普通医院配备有PSA制氧器,就连养老院、康复机构和健身房等场所均已配备了PSA制氧器,以便人们随时吸氧之用。适合家用的袖珍PSA制氧器一般多备有各种附件,如氧流量计、氧气专用管、吸氧面罩、氧气增湿瓶和氧气过滤器等等。有些厂商甚至还提供消费者家庭使用的各种规格的小型氧气瓶(多为不锈钢制),以便病人随时将用不完的氧气储存进小钢瓶中,以备不时之需。
 
  小型PSA制氧器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千家万户,但在我国,尚未推广开来。这也许与国情有关。
 
我国医疗助听器出口情况
 
据介绍,2002年至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关于胰岛素泵及其输注管路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5例。其中,涉及胰岛素泵的3例,表现为胰岛素泵按键不灵敏、药物注射剂量偏低;另外2例为注射针断裂。通过分析发现,临床操作、护理不规范是伤害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伤害也应引起注意。

分页标题

 
SFDA规范胰岛素泵和导尿管使用
 
  自2002年至今年5月13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有关导尿管的可疑不良事件报告715份,主要表现为:尿道损伤、尿路感染等。通过分析发现,临床操作、护理不当是多数伤害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伤害也应引起注意。
 
通报提醒医护人员在使用前要选择合适的型号,检查产品质量;置管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充分掌握置管、护理、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定期更换尿管及引流袋;尽量缩短导尿管的留置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率。生产企业应加强生产工艺监测与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注意运输及储存过程中的妥善保管;主动开展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
 
据介绍,2002年至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关于胰岛素泵及其输注管路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5例。其中,涉及胰岛素泵的3例,表现为胰岛素泵按键不灵敏、药物注射剂量偏低;另外2例为注射针断裂。通过分析发现,临床操作、护理不规范是伤害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伤害也应引起注意。
 
  通报提醒医护人员及使用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泵。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胰岛素泵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随意扩大胰岛素泵的使用范围。胰岛素泵生产企业应正确宣传并引导患者规范使用胰岛素泵,加强培训和回访工作,并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主动开展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
 
  二季度美国助听器销售继续增长  
 
  据中国听力学网从美国获得的最新消息,美国助听器行业协会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二季度,美国助听器销售延续了一季度的增长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2.9%,增长来源主要是美国政府机构采购,美国老战士服务局采购同比猛升44.3%,非政府采购仅增长1%。
 
  据统计,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共销售了68.62万台助听器,比去年同期增加2万台,加上第一季度的销量,2010年上半年,美国助听器销量达到134.11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4.2%。
 
专家指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助听器消费国,也是重要的助听器出口国。美国助听器市场的良好表现反映了全球助听器市场的发展趋势。全球助听器市场的增长,带动了我国助听器进出口贸易。
 
抓住医药巨头资本的长线
 
近日,由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重磅打造的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子榜“2009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系列排行榜”新鲜出炉。榜单勾画出了过去一年中国医药企业的脉络和走势:医药工业产值首破万亿元大关,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以25.1%的规模增长率快速发展。2009年,A股的医药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收入占中国医药工商业销售收入总和的18%,其净利润占医药工商业总利润的24%。
 
诚然,上市的确是一条捷径,但上市后并不会自然带来企业本身价值的必然增长,更不等于其实力会立刻呈几何级数增长。医药上市公司只有持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才会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获得佳绩。
 
毋庸讳言,中国医药行业的财富日趋集中在主流上市公司的手中。在渴望财富获得倍增效应的企业家心中,把自己的企业推上市,是有潜力的医药企业实现资本运作的必选路径。
 
资本好“高” 相对稳定比频繁换将更实在
 
资本的确是好“高”之徒,它们要求企业所聘请的管理团队,具有高专业性、高稳定性、高成长性。
 
最后,从管理的层面上观察,资本追逐规范化管理的公司。
 
具体而言,上市公司要重视聚焦运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比如引进熟悉财务管理的CFO、具备运营经验的CEO,还要吸引业内专家担任独立董事,允许高管和具有突出贡献的员工持股。为促使企业管理更规范,要舍得投入,聘请一流的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与行业内美誉度高的证券商、投行、公关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
 
实际上,与某些公司频繁换将相比,那些保持高管团队稳定性的公司,更被资本关注。比如,云南白药集团的管理核心曾给自己和管理团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让云南白药成为由“汉堡包管理的公司”,而是一群富有创想的、有责任感的人在管理的、有丰富产品族群的公司。这支管理团队耕耘10年以后,云南白药以“稳中央、突两翼”的经营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只有保持经营管理团队的相对稳定,才能把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变成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行动。
 
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坦言,天士力从一味中药、一个产品、一项科技创新起家,完成初始积累后,并没有被市场上眼花缭乱的项目所迷惑,始终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天士力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持之以恒,真正把一件事做明白、做好、做到位。像天士力一样专注做事的还有恒瑞,它们同样在不断增加肿瘤药物研发投入的同时,加大人才投入,保持了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的稳定性,才有了恒瑞今天的实绩。有了足够的利润,又使其能够有更丰厚的财力投入到新品研发中,形成良性循环。

分页标题

 
从这个角度上说,资本的确是好“高”之徒,它们要求企业所聘请的管理团队,具有高专业性、高稳定性、高成长性。 
 
资本好“色” 有特色比有姿色更重要
 
资本永远只关注那些在行业中具有龙头地位的企业,无论你生产什么,你都要成为你所属领域的领跑者。因此,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在产品创新上取得真正的成果。资本是个好“色”之徒,这个“色”是指有别于他人的“特色”。对上市公司来说,“有特色”比“有姿色”重要得多。
 
从理论上讲,公司上市既有马上可以获得的融资效益和长远可以获取的诸多利益,也有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信息披露可能会被竞争者利用,对公司战略和运营造成不利;老股东面临股权被稀释的现实,同时也增大了被第三方收购的可能性;较高的上市初始费用和维持成本,较高的内部控制实施成本,融资成本高于债权融资;上市前可行的运营策略在上市后可能被控违规,暗箱操作将面临谴责并为此担责,管理层和控股股东面临更多法律限制等等,均需要管理者权衡考量。
 
那么,资本市场欣赏怎样的公司呢?
 
从业务层面观察,资本会追逐有行业特色的公司,无论是传统的以仿制药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还是新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制药企业,都需要展现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资本永远只关注那些在行业中具有龙头地位的企业,无论你生产什么,你都要成为你所属领域的领跑者。因此,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在产品创新上取得真正的成果。
在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50强企业中,双鹭药业的创新力指标力压群雄,以100的分值位列榜首。10年来,这家企业研究开发并投放市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有2只,二类新药有8只。未来两年,公司还将有数十只新产品陆续投放市场。该公司独立申请并获国家“863”计划基金资助已有四次,有两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创新基金资助资本的确是好“色”之徒,这个“色”是指有别于他人的“特色”。对上市公司来说,“有特色”比“有姿色”重要得多。
 
资本好“赌” 明天成为大象比今天已是大象更关键
 
资本的确是好“赌”之徒,但它们赌的不是今天,而是企业的明天。资本并不一定喜欢“大象”,除非它不仅有大象的外形,而且还具备大象的实力。如果外形上看是一只老鼠,但它的成长性足以支撑它在今后成长为一只硕大的袋鼠,那资本也会毫不吝惜金钱。
 
再从财务层面观察,资本会追逐盈利能力强、高成长性的公司。换句更通俗的话说,资本并不一定喜欢“大象”,除非它不仅有大象的外形,而且还具备大象的实力。如果外形上看是一只老鼠,但它的成长性足以支撑它在今后成长为一只硕大的袋鼠,那资本也会毫不吝惜金钱。
 
有些规模很大但效益、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会在资本面前失去往日的神采。而那些虽然规模偏小,但在创新能力和成长性方面独具优势的民营、合资企业,将备受追捧。在50强榜单上,红日药业和双鹭药业的规模指标分值仅为2.5与2.4,却能凭借各自的创新优势表现出令人瞩目的高成长性。去年成功登陆创业板的红日药业,效益指标分值32.6、成长性指标分值11.5、创新力指标分值17.4,这些优势让它跻身第四。而双鹭药业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创新力指标分值高达100。
 
资本本身的“逐利”本性,让它具备了好“色”、好“赌”、好“高”的特点。如果把资本看成一个有钱的阔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位可爱的帅哥,对于自己心仪的人,会不惜重金,也会表现出足够的专一。企业要做的,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位秀外惠中的“漂亮姑娘”,永远抓住资本“阔少”的心.
 
资本的确是好“赌”之徒,但它们赌的不是今天,而是企业的明天。你明天能够长成一头大象,比你今天已经是一头大象更重要。
 
国内药企人才培养是关键
 
随着跨国药企的研发中心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转移,中国人才因素在跨区域协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种迹象表明,跨国药企越来越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先期培养。与此同时,中国药企如何在本土人才竞争中不输外企,也是管理者的必修课。
 
高学历者乏创新和领导力
 
据了解,这两名学生是从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欧管理学院等在内的9所院校推荐的10名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中选拔出来的。选拔活动全程以英文进行,由药物研发基础课程、英文程度测试和模拟成立新生物技术公司的案例小组竞赛三部分构成。
 
近日,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对外合作及研究规划高级经理王勖焜在上海张江将两份签证材料交到两名学生手里。从这个月开始,他们将赴瑞士巴塞尔参加诺华举办的年度全球生物技术领导力体验营。通过这两年的活动,王勖焜发现,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沟通和表达能力,更进一步说,是领导力的缺乏。

分页标题

 
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中国拥有良好的高学历研发人才储备,但多数外资企业认为做创造性工作对于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来说是个巨大挑战。国内研发人员更擅长执行,而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领导层多为外籍或海归人员,本土成长的领导者较少。
 
“我们希望发现具有管理和领导潜质的生物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王勖焜表示。同时,王不认为活动的目的是为诺华选拔自己的人才,“我们没有跟选手签约。”但是,他也承认,希望通过活动,吸引到更多具有领导力的高层次人才关注生物技术及诺华。
 
实际上,随着各跨国药企的西研东渐,中国人才因素在跨区域协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跨国巨头不仅要面对全球化的药物创新竞争,还要面临遍布世界各地的人才网络的竞争。
 
据了解,阿斯利康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合作进行了中国卫生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辉瑞与北大国际MBA合作打造“辉瑞中国商学院项目”;赛诺菲安万特在华启动了“赛诺菲安万特北大国际MBA领导力发展课程”等;近日,默沙东也计划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设立实习基地,招募大学生参与管理咨询项目的运作,期望这些合作项目有机会进入全球顶尖商学院的案例库。
 
外企的本土化进程使得其需要更多的本土创新人才,对于以研发为驱动力的制药行业而言,不仅需要具备一般管理和商业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人才有专业的背景。大量跨国企业在加码中国研发基础建设的同时,大手笔进行人才储备和培训。
 
内资可借鉴学习  
 
实际上,与高校合作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这种方式相对比较早期,可以早早将企业文化和影响力植根于学生之中,为企业培养忠诚的员工提早储备人才,但是否能为我所用,则不一定。
 
另一种模式是员工入职后的内部培训,这是员工提高自身水平与技能的最主要方法,也是将企业文化与员工自身文化相融合的最快方式。外企在这方面一般做得比较好,针对不同岗位都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如西安杨森、诺华等。
 
外企对中国市场人才储备上的加码,也给国内医药企业带来不小压力,同时也是借鉴和学习的机会。中国药企应尽早明确企业现有人才存量数据、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科学预算人才储备的提前量,在人才使用前进行预期引进和培训。也可以设立一些激励机制吸引成熟人才的加盟。
 
一项针对1143家外资和民营企业,以及1041位求职者参与的外资与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调查显示:选择跳槽时,在现有企业担任管理岗位的求职者中,有61%会首选民营企业,且大部分来自外企。即便如此,业内专家仍认为:成熟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制约国内制药行业创新和发展的瓶颈。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人才尤其是管理层人才,由外企向内资流动的趋势也颇为明显。外企一般有明确的自我增值路线,区域高级管理职务往往会从国外总部调配外籍人员担任,但人才到一定程度就会碰到“天花板”;而处于高速发展的国内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工作职责范围和上升空间很大,因此许多外企的优秀管理者选择到国内企业特别是民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