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相机结构与原理
1、激光打印系统
包括激光发射器、调节器、发散透镜、多角透镜、聚焦透镜、高精度电机及滚筒煤气功能是完成激光扫描、使胶片曝光
2、胶片传送系统
包括送片盒、收片盒、吸盘、辊轴、电机及动力传动部件等。其功能是将胶片从送片盒中取出,经过传动装置送激光扫描位置,
当胶片曝光完毕再将其传送到收片盒或者直接送到洗片机输片口,完成胶片的输送任务。
3、信息传递与存储系统
此系统包括电子接口。磁盘或光盘、记忆板。电缆或光缆以及A/D转换器、计算机等。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主机成象装置显示的图象信息,通过电缆及电子接口、A/D转换器输入到存储器,再进行激光打印。电子接口分视频接口、数字接口、DICOM接口。一台激光相机可以连接多个成象装置,根据成象系统的输出情况选择不同的接口。为保证多机输入同时进行,激光相机装有硬盘,以缓冲进入的图象进行队列打印,确保连续图象输入和图象打印无锁定进行。
4、控制系统
该系统包括键盘、控制板、显示板以及各种控制键或者按钮,用来控制激光打印程序、幅式选择、图象质量控制调节等作用。
工作原理:
激光相机的光源为激光束,激光束 通过发散透镜系统投射到一个转动的多角光镜再折射,折射后的激光束再通过聚焦透镜系统打印在胶片上,
激光束的强度可以由调节器调整,调节器受数字信号控制。成象装置把图象的象数单元值以数字的方式输入到激光打印机的存储器中,并以此直接控制对每一象数单元的激光曝光强度。如果计算机按顺序输出与激光束在胶片上的位置的同期信号,则可以将顺序不同的电信号作为
平面影像由激光照到胶片上。曝光后的胶片再经显影定影处理,从而获得照片图象
铁掌`
目前市场上主流干式相机有KODAK,KONICA,AGFA,FUJI,它们的区分主要遵循以下四个特点:
1) 成像方式: 激光和热敏
2) 分辨率: 4K x 5K 以下和4K x 5K 以上 (按14 x 17英寸出片计算)
3) 供片盒数量: 单个和多个
4)出片速度:120张/小时以上和120张/小时以下(按14x17英寸/小时计算)
具体比较:)
1) 成像方式:
目前市场上KODAK和KONICA的相机都是激光光源成像,AGFA和FUJI都是热敏光源,相对应所使用的胶片也分为干式激光胶片和干式热敏胶片。虽然有的“人”说热敏胶片更好,因为可以放在阳光下暴晒都不怕(不知道有没有医院会愚蠢到这种地步毁胶片玩);但对于到底是激光的好还是热敏的好的确是见仁见智,为避嫌,这里还是不乱发表意见,请各位有实际使用经验的朋友也来提提意见。
2)分辨率(按14x17英寸计算):
4K x 5K分辨率的机型有KONICA 771,KODAK 8100/8200/8700;AGFA 3000;
7K x 8K分辨率的机型有FUJI 7000,AGFA4500/5500 (注:AGFA 4500只可以打8x10和10x12的胶片)
8K x 10K以上分辨率的机型有KONICA 751/752,KODAK 8900。
3)供片盒数量:
只有一个供片盒的有KODAK 8100/8700,KONICA771/751,AGFA 3000/4500,FUJI 7000
有两个供片盒的有KONICA 752
有三个供片盒的有KODAK 8900,AGFA 5500
4]出片速度(按照14x17英寸/小时张数计算)
KODAK 8100:55张
KODAK 8200:55张
KODAK 8700:120张/小时
KODAK 8900:160张/小时
KONICA 771: 110张/小时
KONICA 751: 120张/小时
KONICA 752: 120张/小时
FUJI 7000: 180张/小时
AGFA 3000: 50张/小时
AGFA 5500: 100张/小时790
此外,还要注意几个比较重要的项目,比如如果是干式激光相机的话,滤心也是耗材(虽然钱不多,但是有的医院就反映过过滤不好的话,有的机器味道极臭);有的相机声称自己是DICOM3.0的接口,但是却不说是不是标准DICOM3.0,这个区别还是有点的;还有,有的设备(或是厂家)号称自己的设备配备有多少多少DICOM接口,但是不说是不是免费开放的或是有多少个接口是免费开放的,在文字上与医院打游击战,等医院一买了设备要多连几台主机的时候才大呼上当,因为为了接口问题还要再多掏至少10万8万的。
干式相机的种类:
富士:DRYPIX 1000、DRYPI 3000、DRYPIX 7000
柯达:DRYVIEW 8100 / 8200 / 8300/ 8500 / 8700 / 8900
爱克发:DRYSTAR 2000 / 3000 / 4500 / 5500
柯尼卡:751 / 752
两种相机的工作模式:目前干式相机基本 上就2 种工作模式,一种激光曝光,然后用120度的加热鼓显影;另一 种 直接用多头热笔显影在片子上;
当激光照相机接通电源后,机器控制系统(MCS)对中央处理器(CPU)和传递系统进行自检。自检完成后,MCS送硬件复位指令到图象管理系统(IMS),使IMS初始化,上述程序工作的同时洗片机的红外线加热器对显、定影液进行加热。当Ready指示灯亮时,说明照相机已准备完毕,可以使用。操作者用遥控器(键盘)存贮按钮存贮每一幅图象,并向多路器(MMU)送出指令、图象数据,MMU接到指令后,由CPU控制输出编排器,根据操作者的设置,将激光照相机图象编排成行、放大、然后将图象数据从数字转化成模拟形式。当激光发生器工作正常后,图象模拟信号控制激光调制器,用以改变激光束的明暗度,通过一系列透镜聚焦和反光镜(约10个)把激光束传送到胶片上。在此过程中,利用光敏探测器从一个固定光束分流镜中连续不断采得信号,反馈到激光发生器,使源激光束保持稳定不变。用旋转光束分流镜控制光束传送到胶片上使其感光,这种方式亦称X轴快速扫描。照相机柜内的鼓是以固定速度传送胶片的,这称为Y轴慢速扫描。这样以每秒达600行图象数据的速度准确地复制全部图象。Mu&{DI
胶片由供片的储存暗盒(可容纳100张激光片)自动提供胶片,在引导轴传送下装载在专用的打印滚筒上,滚筒随即转到打印位置,此时激光束按照计算机及矩阵指令,把图象的象素单元PIX-EL的灰度值的数字化密度传入激光相机存储器中,直接控制对于每一个像素单元的激光曝光时间、进行强弱改变。激光束通过多棱镜的旋转进行扫描式的打印,在全部曝光过程中滚筒和激光束做精确的同步运动,根据主机成像装置编排的版面和图象尺寸,选择多幅照片的图象取舍和排列,用操作盘来完成,进行打印,一幅图象的矩阵像素为4K×5K,待全部图象打印完后胶片即被传输到接片盒内或传输到自显机内自动冲洗。
分页标题
由于激光照像机具有独特的灰阶密度校正调节系统,所以它能获得和主监视器完全相同的图象,图象的密度是由三方面完成:1、由CT、MRI等成像系统选择合适的窗口技术作为标准输入信息。2、利用激光照像机内提供的标准灰阶测试图象。3、选定激光照像机内提供的特性曲线(一般提取5~6种特性曲线)结合冲洗机的效果,自动校准每一级灰阶的标准密度。具体校准步骤是:⑴利用激光照像机提供的灰阶图象(可提供多种形式的图象,任选其中一种即可);⑵固定胶片牌号种类和冲洗条件;⑶打印出灰阶照片后,用密度仪测量各级的密度,然后依次输入激光照像机的校正系统即可;⑷激光照像机内计算机自动修正各级的密度。总之,它的分辨率主要决定于激光束的直径(像素大小和像素矩阵数),a·半导体激光其波长为820nm,在红外线范围内,它可将成像所需的数据直接用激光束写在透明胶片上;b·气体激光(氦-氖)其波长为633nm,接通激光器后至少要预热10分钟,使其达到一定温度后才能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