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药盛行中国
面对中国新医改,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开始深耕细作,一方面内部横向梳理,一方面则朝着纵深方向攫取更多的机遇。就在不久前,全球最大的家族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宣布,今后将通过并购本土企业,甚至进军中成药领域,实现销售量上的高速增长,率先突破2%的宿命。跨国药企进军中国中药市场,“洋”药企染指堪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这表明为了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大的发展。跨国药企在中国新医改的背景下已经进入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时期,这也将对中国的中药市场,乃至中国医药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觊觎中国中药市场的跨国药企并非勃林格殷格翰一家。日前,就有消息称,中美史克将与天津达仁堂合作,涉足中药销售领域。达仁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表示,与中美史克的合作正处于讨论阶段。目前双方正在了解产品和企业未来的发展。
作为有着300年历史的 “乐家老铺”的正宗后裔,达仁堂可谓是中药行业名副其实的老字号。早在百年前,“乐家老铺”就以其用药地道、炮制如法深得民间信仰,并于1723年承办御药,名声显赫。1949年全国解放后,达仁堂的经营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天津达仁堂更是在中国乃至世界中医药行业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在国际国内中药生产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的葛兰素史克 (GSK)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天津中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制药企业。作为最早在华设立的外商合资制药企业之一,中美史克早在1987年便在中国生根。
虽然如今国内本土企业协助外资药企开拓高端专科用药市场屡屡可见,却很少有大型外资药企帮助本土老牌中药生产企业做终端之例。有业内人士认为,本次中美史克“协助”达仁堂销售产品有可能是其与达仁堂更深度合作的前兆。
显而易见,中国传统中草药市场将面临外资药企的争抢。早在2009年,瑞士药企诺华制药就曾高调宣布,将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中草药,并抛出“绣球”,欲以5亿元并购中国药企。诺华制药在国际非处方药(OTC)市场份额位居第四。因其进入中国较晚,目前在华OTC市场的销售份额并不高,因此希望通过中药业务提升在华销售业绩。
同时,新医改对医药市场产生了大幅的拉动作用,中国医药企业日渐强大,外资并购中国医药企业将迎来“井喷”。另一方面,中国本土药企成长良好,拥有资源优势,并购是外资企业开拓中药市场的最稳妥方式。
据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区总裁潘大为介绍,目前勃林格已经在中国市场做好了布局,处方药依旧是主要业务,非处方药、动物保健、化学品的采购等其他领域都已完成布局。公司将通过并购本土企业,尤其是那些有着很好的产品,同时又在二、三线城市有着优良销售渠道的企业,来扩大自己的非处方药业务。“目前已经有两三家企业在谈,包括一些中成药企业。”潘大为称。
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药正备受青睐。而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是亚洲,特别在中医、中药发源地的中国,是全球天然植物药企业的必争之地。众多的外资药企对于中药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美国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药。过去数年来,外资中药企业正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的中药市场,并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内地。据悉,目前,默克、辉瑞、默沙东都开始有动作,或者是拜访中国中药协会,或是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帮助其制定进入现代中药领域的发展战略,或者是密切接触国内生产厂家。
面对中国新医改,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开始深耕细作,一方面内部横向梳理,一方面则朝着纵深方向攫取更多的机遇。就在不久前,全球最大的家族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宣布,今后将通过并购本土企业,甚至进军中成药领域,实现销售量上的高速增长,率先突破2%的宿命。跨国药企进军中国中药市场,“洋”药企染指堪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这表明为了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大的发展。跨国药企在中国新医改的背景下已经进入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时期,这也将对中国的中药市场,乃至中国医药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洋中药盛行中国
觊觎中国中药市场的跨国药企并非勃林格殷格翰一家。日前,就有消息称,中美史克将与天津达仁堂合作,涉足中药销售领域。达仁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表示,与中美史克的合作正处于讨论阶段。目前双方正在了解产品和企业未来的发展。
作为有着300年历史的 “乐家老铺”的正宗后裔,达仁堂可谓是中药行业名副其实的老字号。早在百年前,“乐家老铺”就以其用药地道、炮制如法深得民间信仰,并于1723年承办御药,名声显赫。1949年全国解放后,达仁堂的经营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天津达仁堂更是在中国乃至世界中医药行业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在国际国内中药生产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之一的葛兰素史克 (GSK)与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天津中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的制药企业。作为最早在华设立的外商合资制药企业之一,中美史克早在1987年便在中国生根。
虽然如今国内本土企业协助外资药企开拓高端专科用药市场屡屡可见,却很少有大型外资药企帮助本土老牌中药生产企业做终端之例。有业内人士认为,本次中美史克“协助”达仁堂销售产品有可能是其与达仁堂更深度合作的前兆。
显而易见,中国传统中草药市场将面临外资药企的争抢。早在2009年,瑞士药企诺华制药就曾高调宣布,将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中草药,并抛出“绣球”,欲以5亿元并购中国药企。诺华制药在国际非处方药(OTC)市场份额位居第四。因其进入中国较晚,目前在华OTC市场的销售份额并不高,因此希望通过中药业务提升在华销售业绩。
同时,新医改对医药市场产生了大幅的拉动作用,中国医药企业日渐强大,外资并购中国医药企业将迎来“井喷”。另一方面,中国本土药企成长良好,拥有资源优势,并购是外资企业开拓中药市场的最稳妥方式。
据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区总裁潘大为介绍,目前勃林格已经在中国市场做好了布局,处方药依旧是主要业务,非处方药、动物保健、化学品的采购等其他领域都已完成布局。公司将通过并购本土企业,尤其是那些有着很好的产品,同时又在二、三线城市有着优良销售渠道的企业,来扩大自己的非处方药业务。“目前已经有两三家企业在谈,包括一些中成药企业。”潘大为称。
随着人们对药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天然植物药正备受青睐。而全球天然药物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是亚洲,特别在中医、中药发源地的中国,是全球天然植物药企业的必争之地。众多的外资药企对于中药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美国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药。过去数年来,外资中药企业正悄悄以合资、独资等形式介入中国的中药市场,并将大部分产品销往内地。据悉,目前,默克、辉瑞、默沙东都开始有动作,或者是拜访中国中药协会,或是聘请管理咨询公司帮助其制定进入现代中药领域的发展战略,或者是密切接触国内生产厂家。
国粹面临“冰火两重天”
与全球性的中药热正在升温,洋中药盛行中国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纯中药市场的平淡。在中国,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却在显露着日渐式微。统计资料也对中医药市场的衰退作了注脚:10年前,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而去年,中国2500亿元左右的医药市场中,中药仅占450亿元、约18%的市场份额。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作为植物药大国的中国在植物药制剂年出口仅有1亿美元左右。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每年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中国中成药市场的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出口量,这种势头还在不断增长。
据预测,中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这对在中医药方面拥有大量独特资源的中国而言,是绝好的机遇。但是随着中国中医药市场的逐步开放,“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无情的市场竞争令“正宗”的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
“中药是中国唯一的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应为外资所掌握。”中国医保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外企进入中药销售领域的态度。许铭透露,目前中药的进出口连续两年出现逆差,出口的中成药还没有进口的洋药多,去年的中成药逆差达到1300多万美元,前年是1000万美元,今年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扩大。洋药本身对市场冲击很大,由于外企拥有庞大的销售领域和网络布局,进入中药销售领域对我们中药产业的发展会形成直接冲击。“虽然产品还是我们生产的,但控制权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了。”他表示。
有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要守住中医药大国地位,必须尽快出台专门用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避免以后再发生中医药知识产权被不当占有的事件。同时,将传统优势与现代医学理论和高新科技结合,提高传统中成药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成分。
一位任职外资药企的专家对记者表示,“不可否认,对于患者而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洋中药确实比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更具吸引力,但是中国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其深厚的文化传承和资源优势却是外资药企不能相比的。目前中国中药界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把中药的资源优势和专利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与洋中药取长补短。”
国粹面临“冰火两重天”
与全球性的中药热正在升温,洋中药盛行中国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纯中药市场的平淡。在中国,作为国粹的中医药却在显露着日渐式微。统计资料也对中医药市场的衰退作了注脚:10年前,中药在中国医药市场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而去年,中国2500亿元左右的医药市场中,中药仅占450亿元、约18%的市场份额。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20%的速度递增。而作为植物药大国的中国在植物药制剂年出口仅有1亿美元左右。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中国每年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中国中成药市场的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出口量,这种势头还在不断增长。
据预测,中药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这对在中医药方面拥有大量独特资源的中国而言,是绝好的机遇。但是随着中国中医药市场的逐步开放,“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无情的市场竞争令“正宗”的中药国度真正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
“中药是中国唯一的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应为外资所掌握。”中国医保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外企进入中药销售领域的态度。许铭透露,目前中药的进出口连续两年出现逆差,出口的中成药还没有进口的洋药多,去年的中成药逆差达到1300多万美元,前年是1000万美元,今年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扩大。洋药本身对市场冲击很大,由于外企拥有庞大的销售领域和网络布局,进入中药销售领域对我们中药产业的发展会形成直接冲击。“虽然产品还是我们生产的,但控制权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了。”他表示。
一位任职外资药企的专家对记者表示,“不可否认,对于患者而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洋中药确实比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土中药更具吸引力,但是中国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其深厚的文化传承和资源优势却是外资药企不能相比的。目前中国中药界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把中药的资源优势和专利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与洋中药取长补短。”
有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要守住中医药大国地位,必须尽快出台专门用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避免以后再发生中医药知识产权被不当占有的事件。同时,将传统优势与现代医学理论和高新科技结合,提高传统中成药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