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全生命周期睡眠健康科学指南来了

发布日期:2025-04-02  |  浏览次数:3147

睡眠,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更是健康的重要支柱。近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发布《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首次以权威文件形式系统阐释睡眠健康的科学内涵,为公众提供了一份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睡眠健康指南。这份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对全民睡眠健康的重视迈入新阶段。

解码睡眠健康的核心价值

《睡眠健康核心信息》明确指出,睡眠不仅是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更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和提升认知能力的关键环节。例如,儿童青少年在深度睡眠中分泌生长激素,成年人通过睡眠修复受损细胞,老年人则依赖充足睡眠延缓认知衰退。

文件特别强调,不同年龄段对睡眠时长的需求存在差异:新生儿需14-17小时,青少年8-10小时,成年人7-9小时,老年人7-8小时。但个体差异客观存在,醒来后精神饱满、心情愉悦才是判断睡眠质量的黄金标准。

 

良好睡眠的三大指标更被量化这些标准为公众提供了自我评估的科学依据。

高效入睡:成人30分钟内入睡,儿童不超过20分钟;

持续睡眠:夜间觉醒次数≤3次,且能在20分钟内重新入睡;

清醒状态:日间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警惕睡眠不良的多米诺效应

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低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认知功能下降、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免疫力降低仅是初期表现,而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风险则会随睡眠问题的持续累积显著上升。

 

研究显示,长期失眠者患高血压的概率较常人高3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风风险增加4倍。因此,文件呼吁将睡眠管理纳入慢性病防控体系。

全生命周期睡眠健康管理策略

针对不同人群的生理特点,文件提出差异化干预方案

儿童青少年:建立规律作息,避免睡前电子屏幕暴露,营造无光无声睡眠环境;

职业人群:通过午间小憩20分钟缓解压力,避免咖啡因过量摄入和报复性熬夜;

老年人:日间适度光照调节生物钟,减少午睡时长以防夜间睡眠破碎。

通用法则:包括固定就寝时间、晚餐七分饱、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保持卧室温度18-22℃等。

睡眠障碍科学应对

睡眠障碍已非小众问题。全球约10%人群受慢性失眠困扰,而中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超6000万。若出现以下信号需警惕:持续1个月以上入睡困难或早醒日间嗜睡影响工作学习睡眠中呼吸暂停、肢体异常抽动等。

 

当睡眠问题对生活造成实质性影响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除药物治疗外,还可借助现代医学手段脉冲磁睡眠治疗技术,通过3-15Hz低频电磁场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可辅助治疗原发性失眠;而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则需结合呼吸机治疗与体重管理。

构建睡眠友好型社会生态

提升全民睡眠健康需多方协同:企业应优化排班制度减少轮夜班频次,社区可推广睡眠健康讲堂,家庭需共同践行电子宵禁。全国爱卫会将联合医疗机构开展睡眠健康筛查,并将睡眠知识纳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睡眠健康是贯穿生命的必修课。从个体行为的科学调整,到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每个环节都在为全民健康筑基。让我们以《睡眠健康核心信息》为行动指南,共同守护每一个安枕之夜,让优质睡眠成为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坚实保障。


上海琛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人福医药集团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山东星之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精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琛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人福医药集团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山东星之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精耕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琛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