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所讲的通行的微笑曲线,制造这块通常是处在曲线的‘下巴’部分,其附加值是最低的,但医药产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制药工业在产业链的各个段都会产生效益,尤其是中国制药百强,其价值曲线也非常诱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社总编辑陶剑虹在第五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上作题为“追寻产业价值的微笑轨迹”的主题发言时如是说。
6月23日下午,杭州萧山,2009年制药工业百强发布现场座无虚席,历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总策划陶剑虹对2009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做了深入的结构解析,并就中国药品零售市场概况,零售药品畅销品类格局,产业价值链的未来走势逐一作了精彩剖析。
陶剑虹指出,2009年中国制药工业的规模与门槛都在稳步提高,同时疾病谱的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城市医院和零售终端的用药结构。随着兼并重组的不断展开,未来10年,医药市场格局将进一步从块状同质化市场向团状异质化市场过渡,市场集中度将会显著提高,制药产业链各端的价值曲线将进一步“含笑”上移。
制药工业价值曲线非常诱人
展开施振荣的微笑曲线,通常纵坐标是附加值,横坐标是产业链的各端。其微笑曲线的两头会像嘴角一样翘起来,这两头左端是研发技术、市场设计,右端是营销、品牌传播和商业分销,往往附加价值都比较高。而工业制造加工这块,则刚好处在嘴巴的下巴部分,附加价值最低。
但是,陶剑虹却认为,制药工业的价值曲线未必与上述曲线相同。作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中国制药工业这块的利润率到现在为止还是非常可观。
“中国制药百强也处在价值曲线下巴的部分,但是这块是医药制造的脊梁。因为如果制药工业“下巴”部分没有了,剩下的左右两端或许会因为产业链断裂,而成为两滴‘眼泪’。事实上,正是因为在全球化的产业梯度转移当中,医药制造业这块抓住了机遇,有了比较优势,才成就了整个医药工业链条各个产业端的‘微笑轨迹’。所以,不难看出,医药制造业这块尤其是制药百强的部分,不仅是医药制造领域的主导力量,更是创造产业价值的基石,而药品零售终端是实现价值延展的重要领域,是毛利最高的终端。伴随着创新和结构调整,有理由相信,中国医药产业将继续以制造为基础,朝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向上发展。”陶剑虹说。
百强规模与竞争力都在上移
在进行制药工业百强结构分析时,陶剑虹认为,百强整体运营分析结果充分体现了2009年制药工业百强企业整体增长的质量。
首先,一系列数据都表明制药百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进一步提升。
从利润率来看,2009年,我国制药工业百强合计销售收入3393亿元,同比增长25.1%,高于制药工业整体销售收入20.8%的增幅;制药百强的利润率达到11.7%,高于全国制药工业10.4%的平均水平。
百强内化学原料药企业共22家,这一子行业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化学原料药出口受阻,但百强中的原料药企业利润率还维持了一个较好的水平,达到11.9%。
百强内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剂药企业共47家。这两个行业是百强中利润率最高的子行业,2009年达到1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百强内中药企业共31家,总的来看,百强中中药企业利润率有所上升,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尾为12.6%。
从成本率来看,数据也继续造好。总的来看,2009年百强企业的成本率为8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百强中原料药企业2009年的成本费用率进一步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为88.1%%。百强内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剂药企成本费用率为86.2%,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百强中中药企业的成本费用率下降,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为87.4%。
此外,百强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周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资金回笼情况较好。
其次,制药百强的规模在进一步变大。2009年我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696家,其中制药百强企业的下属子公司有521家,数量占比仅为11%,但销售金额占比已经达到42%。另外,2006年制药百强第一位的销售收入仅72.7亿元,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100亿元。此外,制药百强规模的底线也在上移。2006年进入百强的企业规模底线为6.6亿元,而到了2009年,这一门槛提高至了8.9亿元。
截至2009年底,我国制药企业规模在80亿元以上的已经有6家,其中哈药、石药、上药、修正4家企业跨越百亿元大关;规模20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超过半数,共计53家;百强企业规模多数集中在10亿~50亿元之间,在百强中对应12~95位。
分页标题
“目前,中国百强制药工业‘两头小、中间多’的格局正在形成。中等规模企业数量在增多,目前销售收入在25亿~30亿元的企业是发展速度最快的群体,第30~70位的企业增长率高于百强总体平均水平及医药产业平均水平,增长最快的区间是第31~40位企业,达到28.8%。”陶剑虹分析指出。
其三,百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呈现出进一步提升的态势,百强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趋向活跃。
2009年中国制药百强榜中上市公司的比例进一步增加。相比2008年增加了8家。此外,沿海和华东地区在中国制药百强的“地图”中依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华东地区、华北东北地区、中南华南地区、西北西南地区分别共有制药百强企业46家、28家、15家、11家入围。
陶剑虹还表示,通过用聚类分析法,对规模、效益、成长、创新四个要素进行综合评分后,不难发现,中国制药百强的竞争力在持续上升,北药集团、哈药集团、复星医药、华兰生物、鲁抗辰欣、丽珠医药、先声药业、恒瑞医药、绿叶制药等诸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进一步增强。
据陶剑虹介绍,这一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共有悦康药业等12家企业新进榜,东阳光实业等40家企业的排名相比2008年有所上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拜耳医药、西安杨森、辉瑞制药、诺和诺德、上海罗氏5大外企占百强总体比重超过50%,占去了半壁江山。
疾病谱深刻影响用药结构
在进行百强企业的品种结构分析时,陶剑虹指出,不论是医院用药市场还是药品零售市场,疾病谱对其用药结构的影响都相当明显。考虑到不仅这10年疾病谱在变化,未来10年还要变化,企业亟待研究和关注疾病谱变化带来的治疗药物领域的新变化。
陶剑虹指出,过去10年间,医院用药市场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比重下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慢性病、抑郁等CNS药物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而样本医院的品类结构的比重变化也与疾病谱变化趋势正好相符。以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为例,全身用抗感染药物的占比从1999年的30.73%下降至了23.94%;同期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则从10.85%上升到了17.72%。
其次,药品零售市场品类结构方面,2009年也受到疾病变化的影响。2009年全年,化学制剂比重略有上升,中成药制剂略有下降;中药材、医疗器械则依旧是零售市场增长幅度最大的两个类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疾病谱变化正在带动零售用药结构逐步改变。随着近几年气候变化无常,甲流、手足口病等上呼吸道疾病频发,感冒药零售市场规模保持较快速度增长。
受甲流影响,各品牌竞争差异明显。其中,最受益的为中成药品牌,几个中成药主导品牌均表现出较高的市场增长率;零售市场中,感冒用药前十大品牌中有两个品牌是本土百强企业产品,分别位于第4和第7名,合计占该大类比重4.51% 。
相比之下,止咳化痰用药的零售市场年增长幅度明显不如感冒用药,增长幅度近两年呈现下降趋势。最受益的是中成药品牌,几个中成药主导品牌均表现出较高的市场增长率。
随着近年来“护咽”理念的宣传与推广,以及厂家不断推出护咽保健品,尤其是咽喉用药品牌推出的同名护咽保健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咽喉用药的零售市场发展,近年来市场增长一直呈下降趋势。
陶剑虹表示,近年来国家推行新农合以及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心脑血管用药最大的患者群体正在逐渐转移到医院和社区进行治疗和购药,因此该类用药在零售市场的份额呈下滑趋势;主要大品牌除个别外基本上能够保持高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发展;心脑血管用药前十大品牌中,有六个品牌是本土百强企业产品,合计占该大类比重21.39%。
高血压用药是典型的慢病用药,老年化的趋向使高血压用药市场快速膨胀,但社区医疗、门诊统筹等又使原本在药店购药的患者转向医院购药,使高血压用药零售市场增速放缓,主要品牌在零售市场上竞争激烈,没有优势品牌也没有弱势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的竞争局面。降压用药前十大品牌中,有两个品牌是本土百强企业产品,合计占该大类比重10.40%。
糖尿病用药在零售市场仍处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品类之一,但近两年增长幅度较之前两年明显下降,主要是受社区医疗机构对慢病人群分流的影响,2009年糖尿病用药主要品牌在零售市场上均发展较快。
“随着群众自我药疗水平的提高,我国药店销售逐步形成急性常见病用药、慢性病用药和滋补营养保健类用药三大用药领域。”陶剑虹如是说。
商业整合与零售多元化加速
谈及商业整合,陶剑虹指出,商务部即将于今年制定并出台《2010~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将加强对地方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届时,商务部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规划审批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同时完善药品流通体系网络,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能力;同时还将制定《药品零售企业经营服务规范》、《医药物流服务规范》、《医药物流企业分级评估指标》等相关行业标准。这些新政策的出台究竟会将医药分销带往何处,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显得颇为重要。
分页标题
针对国内医药流通的多、小、散的格局,陶剑虹进一步指出,目前全国药品已经一共有批发企业1.3万家,但营业额超过5000万元的只有491家,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只有33家,前3位企业仅占其市场20.09%的份额。相比之下,医药市场容量为我国近10倍的美国,批发企业仅70余家,一级药品批发商只有5家,名列前3位的公司占其市场96%的份额。因此,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中国的医药商业最终必将通过兼并收购走向高度整合。
“制药工业百强的集中度在42%~43%之间,而商业百强的集中度已经达到了67%~70%。近期商业集中度的趋势很快,像一场‘疾风暴雨’一样在兼并收购。对照美国三大商业分销企业的发展路径,可以预见,中国的医药商业也必然会从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向整体方案提供商。”陶剑虹如是表示。
谈及零售业态,陶剑虹认为,中国药品零售市场的成长潜力巨大。首先,人均年零售药品消费额方面,美国约为5300元人民币,而中国2009年仅约114元人民币。随着自我药疗水平提升,我国人均零售药品消费额有较大提升空间,拉动零售市场增长。其次,目前美国处方外配率高达72%,而中国绝大多数医院处方不外配。如果医药分开顺利推进,处方外配增加,零售市场在药品市场所占的比重将明显提升。
陶剑虹认为,医药零售业可谓是业态最多元化的子行业。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Walgreen公司完全是靠自己多开新店稳步扩张发展起来的,而美国分店数量最多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CVS公司则是靠不断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医药零售发展业态,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目前中国的医药零售业态已经形成了平价药品超市、商业闹市区内连锁药店、社区便利服务型药店、综合性药店(健康美丽店、药妆店)、专业性医学药学服务药店、商圈内大型社会单体药店、诊所、厂矿卫生室等多种模式。
不过,陶剑虹也指出,目前,美国分店数已经占总体药店的35.2%,而中国分店数仅占总体药店的2.03%;美国前三强销售占零售市场的72.9%,中国前三强销售仅占零售市场的5.59%。中国药品零售的集中度远低于药品批发行业,药品零售市场业态比较分散,因此存在较大的整合空间。
“未来的医药商业将演变成四种主流模式,以商业公司的身份进行学术专业化服务,专业从事区域内的配送服务,向研发上游延伸,医药电子商务极有可能代替传统医药经营模式,带来经营模式革命。”陶剑虹如是认为。
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向团状异质化过渡
陶剑虹最后指出,每次重大经济危机都伴随着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调整,强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国着眼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已展开一场抢占新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一个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期。可以预见,以尊重生命、依赖创新为特质的医药行业,又将在全球技术进步的变革洪流中迎来下一个黄金时代。而中国医药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和空前剧烈的分化、调整、重组的新时期,企业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进程会大大加快。
陶剑虹认为,中国医药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演变将呈现以下趋势,即未来10年,医药市场处于向块状同质化市场过渡阶段,前三名的市场集中度将会大大提高;但随着市场格局的进一步演变,市场格局将进一步从块状同质化市场向团状异质化市场过渡,行业前10名的市场集中度会提高,预计在2015年达到60%。
“未来那些稳健成长的合资医药企业、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专业化发展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具有国际化能力的特色医药企业、具有卓越管理能力和执行力的民营医药企业、具有资源整合能力和管理输出能力的资本型新进入企业方能获得不错的生存和发展权。”陶剑虹说。(记者马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