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覆盖面巨大
10省结盟,三大类耗材面临砍价
3月26日,河南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十省(区、市)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采购相关生产企业产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
上述通知显示,联盟范围包括河南省、山西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
产品填报范围包括接骨板、接骨板配套螺钉、髓内钉(包含配件)3类耗材,其他类耗材无需填报。
填报对象为2020年12月31日前,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器械注册批准的接骨板、接骨板配套螺钉、髓内钉(包含配件)注册证的企业。
填报时间为2021年3月26日—2021年4月5日。
上述通知要求相关企业高度重视此次填报工作,精心组织,专人负责,如未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填报操作,将影响后续集中采购工作,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企业自行承担。
国产替代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
据了解,创伤类骨科耗材用于成人及儿童上、下肢、骨盆、髋部、手部及足踝等部位的病理性、创伤性骨折修复或矫形需要等的外科治疗,产品包括髓内钉、金属接骨板及骨针、螺钉等内固定系统及外固定支架等。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创伤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骨科细分,占骨科市场约 32%,也是国产化比例最高的细分领域,国产占比达 68%。
2018 年我国骨科创伤类耗材市场占比中,强生医疗排名第一,为 14.86%,其次为史赛克 8.42%,而大博医疗和威高股份两家分别以 5.8%和 5.45%排名第三和第四。
市场集中度 CR5 的市占率不到 40%,还有众多小规模的厂家分布在南京、天津、北京、浙江等地方。
创伤类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开发较充分,是目前我国骨科植入耗材市场最大的细分类别。预计至 2023 年创伤类植入耗材市场销售额将达到 143 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 13.3%。
前瞻产业研究院也分析显示,从骨科植入细分市场竞争看,国产化率最高的依旧是创伤市场,国产创伤产品占据67.85%的市场份额,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其次是脊柱市场,随着脊柱产品进口替代的不断发展,国产脊柱产品有望在近几年内获得超50%的市场份额。
国产化率最低的是关节市场,虽然国产关节产品发展迅速,但是与进口产品依然存在差异,需要时间追赶。
创伤类植入器械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未来将向提升质量方向发展,脊柱类和关节类产品目前主要市场被国外品种占据,未来发展空间大。
但是在我国整体骨科植入市场中,国外品牌企业仍然占据较大份额。
根据Eshare医械汇数据,2019年中国骨科植入市场中排名前十名的进口品牌与国产品牌数量持平,但从市场份额角度来看,5家进口品牌的市占率达到37.1%,而5家国产品牌的市占率仅为17.76%。
降价94%后,国家集采呼之欲出
在此之前,2020年11月,山东淄博七市联盟完成带量采购。齐鲁晚报信息显示,其中骨科创伤类产品平均降幅67.3%,其中单个产品最大降幅达94%。
在谈判现场,一位企业代表最开始报价17200元,为了七市联盟的市场,最终报价2643元。
当时因骨科创伤类高值耗材为骨科植入耗材类的第一大细分类别,涉及厂商较多,品规繁多,尚未有省份或是市级联盟进行集中带量采购。
由淄博市牵头发起的七市联盟采购是全国第一次联盟采购体,规模大,在业内堪称省级带量采购,产品包括普通接骨板、锁定接骨板、髓内钉系统。
其实不只创伤类,人工关节和脊柱类或许同样将面临集采。
3月27日,根据国家医保局官微消息,3月2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全面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专题座谈会,陈金甫副局长出席并讲话。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成效显著,并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全面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积极建言献策。
3月24日,根据潇湘晨报消息,近日,黄冈市医疗保障局根据国家医保局要求,组织了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进行了骨科耗材的数据采集工作,标志着第二批高值骨科耗材集采正式拉开帷幕,此次集采产品包括人工关节类、脊柱类、创伤类骨科高值医用耗材。
3月16日,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发布消息显示,其部分骨科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工作拉开序幕,填报范围包括人工关节类、脊柱类、创伤类高值医用耗材,涉及品种高达7万多种。
此项工作的开展,将成为后期国家骨科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工作招标议价和任务量分解等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
而在此之前,一份《关于开展部分高值医用耗材医院采购数据填报的通知》的红头文件显示,人工关节类、脊柱类、创伤类高值医用耗材开始数据填报,有使用上述高值耗材的全部公立医院,均参加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