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医药生产商恋上OEM

发布日期:2005-01-13  |  浏览次数:53043

2004年医药OEM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境外委托生产品种由2003年的150个骤增至761个,净膏委托生产品种由208个增至657个
  自去年GMP认证政策强制执行以及新的《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后,随着国内制药生产线的高度闲置,药品流通企业迫切向上游制药环节延伸利润,越来越多生产商贸企业开始瞄上委托加工。日前,从一些医经网站和专业媒介中,发现有不少制药企业打出了“诚招药品委托加工(OEM)业务”的广告。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目前广东省的药品委托加工已急剧增加,药品委托加工业正迎来一股发展高潮。

 

  委托加工生产骤增

  日前,从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获悉,自去年GMP认证政策强制执行,以及新的《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后,越来越多的生产商贸企业开始瞄上委托加工,并以这种方式快速整合上下游生产链。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的药品委托加工急剧增加。其中境外委托药品加工和净膏委托加工增长较快。境外委托生产由2003年的150个品种骤然增加到2004年的761个品种;而净膏委托生产则由2003年的208个品种很快增加到657个品种。另据了解,广东本草药业、深圳中康福实业早有向制药产业链上游生产环节延伸的计划;浙江海正药业、苏州立达已分别在为美国默克、美国惠氏的药品进行加工生产,而上海玉丹药业、汕头仙乐制药等企业等都在向外界推荐自己的生产线,欲提供OEM服务。

  对此,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张京在接受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不仅确立了药品委托加工的法律地位,而且制定了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这有利于促进生产厂家和商家进行药品委托生产(OEM),也有利于整合市场资源。张京认为,今后药品委托加工业务将会更热,生产流通企业进行上下延伸的热情还会持续高涨。

  降低流通企业营运成本

  目前,药品流通成本难以降下,医药商贸企业迫切需要向上游的生产环节延伸,而实行OEM形式,无疑给医药流通企业提供了一条促进上下游产业快速结合的捷径。

  健康林药业有关负责人陈规介绍,时下有不少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其通过各种途径掌握部分药品生产批文或收购新药后,但又没有生产线,就是通过委托制药企业业生产这一捷径来摆脱困境的。而陈规原来所工作的药厂就是借此解决了当时所遭遇的门槛。据陈规透露,这个没有通过GMP认证的药厂,在将几个销售不错的品种交给条件合适的企业进行加工,甩掉生产这个包袱专事销售与研发后,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而且有效地降低了产品成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

  对于药企日益热衷OEM的趋势,从事药品流通工作多年的业界资深人士李业明也认为,是因其能有效降低成本所致。对此,李业明指出,药品经销商在建立比较完善的终端网络之后,通常是依靠代理药品生产商的产品赚取差价,但这样的空间毕竟有限,生产商也以“全国独家”“国药准字”“×类新药”等为法码,提高产品出厂价格,甚至在药品销售市场日益见好时剥夺总代理权的风险,让代理商处境维艰。他进一步分析,目前存在的状况就是,一方面医药流通企业对药品销售市场的动态及未来趋势都能有较好的把握,知道什么产品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另一方面建立标准的GMP生产线又需要一笔不小的投资。由此,他们选择可以降低成本的委托生产,可谓大势所趋。

  缓解大药厂产能过剩危机

  据了解,目前几乎所有的制药企业都面临生产线开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GMP改造让制药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产后,更是造成医药行业产能整体过剩情况加剧。其中,潘高寿药业、王老吉药业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一问题。

  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在接受采访时说,中西部许多制药企业生产线闲置率都约在50%以上,有些达甚至达到到80%。于明德分析认为,开放委托加工将给生产商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的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据了解,早前潘高寿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大华也透露说,他们在进行GMP改造、引进德国先进的生产设备后,该厂的生产能力比以往提高了一倍以上。为有效利用产能,目前他们正与美国太阳公司合作开发西梅系列产品,不仅为对方提供充足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借此引出新的发展项目,寻找到企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有助于拓展外国市场。

药品委托是把双刃剑

  虽然,药品委托加工有利于整合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资源,在短期内可以快速的、低成本的带来高效益,令双方从中直接获益,但另一方面,也给用药安全及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因素。1月4日,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受委托生产的济世慈航绿源蜂胶胶囊出现问题,就是一个由OEM带来不利影响的例子。

  据了解,目前有不少医药商贸企业采取了这样一种药品投资方式:先是根据市场需求找准产品,然后找到某研发机构与其签订相关合同委托其进行研发,接着再找到某生产企业委托其加工,最后自己再利用自己现有渠道进行销售。他们投资的一般是低技术、低成本、低风险的产品,目标是在两三年内获取利润,而没有长期计划和耐性,绝大部分是仿制药和不需要上临床的药物。而这样的结果是,商贸企业既不研发也不生产,这两个关键的环节都需要借他人之手,如果出现问题,往往会影响到生产企业的品牌,甚至还会产生层层推卸责任的现象。

  由此,目前国家在药品委托加工上还是采取谨慎的态度,尚未完全放开,也是为限制重复性申报,减少重复投产。如果完全放开,不管是个人、投资者还是研发机构,谁都可以申报,就会出现以往“申报完毕就转让”的普遍现象,在管理上不好控制,可能会引来更多的隐患。但记者认为,无论国家对药品委托加工放不放开,企业都应三思而后行,切勿随便OEM,以防出现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