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成分且疗效相同的药,经过不同的厂家生产出来,竟出现了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商品名称;不同成分、疗效相差甚远甚至相反的药,商品名称却又极其相似。为此,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惠德提交提案建议,应通过立法加强药品命名、制造等监督和管理,药品命名应以国家最新版本的药典中所载药名为准。
--现状:药名太混乱
李惠德教授反映,最近几年,突然冒出来很多“新药”,乍看名字很新,再看一下成分,却是早就有了的药物,只不过剂型或包装上有了变化,或者加了一些成分而已,但基本作用并无根本变化。
同药不同名固然对患者不利,但不同作用的药物名字相似,却更容易危害健康。李惠德委员反映,如用来抗心绞痛的药“臣功再佳”和用来治感冒的药“臣功再欣”,只一字之差。还有,“达喜”是一种对抗胃酸的药,而和“达喜”只相差一字的“达吉”,则是促进消化的药,作用截然相反。
李惠德委员担心:“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因吃错药而住院者达250多万,其中,药物商品名混杂‘功不可没’”。
--原因:换个新包装利润成倍翻
药品名字为何“乱纷纷”?业内人士透露,同药不同名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药厂受到利润的驱使:层出不穷使用新名,换上新的包装,可以追求最高的利润,如化学成分同样是乙酰氨基酚的两种药,扑热息痛每片为1分5厘,而百服宁每片为9角9分,价钱足足相差65倍。
除此之外,国家没有相关的规定约束容易混淆的商品名产生,也是产生药物商品名“多、杂”的现象的一个原因。
--对策:药典作依据统一药品名
李惠德委员说,部分市民比较盲目地使用所谓新药,其实,大部分临床使用率高的“旧药”,由于使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容易发现,反而是最安全的。
李惠德委员建议,应加强药品命名、制造等监督和管理,药品命名应一律以国家最新版本的药典中所载药名为准。药典中未载新药药名一律由国家有关部门研究、确定。
李惠德委员还建议,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管理,防止无良药商利用更改药品名称的机会,提高药品价格,从中牟取暴利。并加强对药政部门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权力寻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