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偏见】医代:也许无关素质只关模式
说实话,也许是以前带金的模式做久了,现在换了公司面对客户,无计可施时就想掏钱摆平,总觉得那样来的痛快些,学术和学术变相措施总觉得像隔靴搔痒,明知道这样想不对,是个陋习,着急的时候其实还是钱管用,尤其是开户和挖潜的时候,真叫个急,学术的意义我不讲,大家都知道,无非是概念理念的灌输,细分了市场瓜分了份额,我今天想说的是我的一个偏见,作为医代,也许无关素质只关模式。
我说的素质不是文化底蕴而是战术素养,我说的模式是指产品的定位切入和营销策略,我小心翼翼的归结为战略层面。这样的偏见请大家包涵。
首先,从医代的本身说,我觉得大多数医药代表还是差不多的,都是凡人,谁也不比谁少个鼻子,只是略微偏差在嘴和心眼上,至于时间管理、产品知识和技巧都是可以学会和规划的,也就是说战术素养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基于以上的粗浅判断,我可以断言,一个月挣一千的人和挣一万的人起跑点是一致的,落后的人可能有几点不同,公司不同,产品不同,培训不同,而归根结底我会认为症结在于模式的不同,一个产品定位与切入,一个适合的营销模式会改变一个产品的命运,所以无论是带金或者学术或者两个的参杂玩法,我觉得适合就好,这样推理下来我偷换下概念,医代的命运从开始就被公司的模式所注定了。
其次,从医代的工作内容说,我个人觉得医代的工作始终围绕着服务二字,不管是那种服务,都围绕着实际用药开展,每个公司都会在服务环节玩些花样,用不同的战术刺激或培养客户的用药意识和习惯,其实大同小异,那么往高里说,这些其实是公司的战略主导的,学术的肯定是细分适应症,推概念,找蓝海,用蚕食策略,带金的肯定是分析竞争对手,比费用,搞客情,用推拉策略,所有的服务手段都围绕着不同的策略开展,以前的公司一个会不开,打品种双跨的擦边球一样单品过亿,现在的公司大会小会不断,也一样单品过亿,所以我不能说好与坏,是与非,我只能说,也许我们医代的命运依赖于公司模式,而不是依赖于个人能力。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说出了这样的偏见,有时候真的觉得销售最关键的不是我们代表,而是我们公司的营销模式决定,我们医代只是执行者,和素质无关,因为都是一样的人,和模式有关,因为它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在路上的人必然困惑多多,偏见就略带一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凑合着看看吧,也是一种观点,下一个我的困惑是:
【西北偏见】医院:盈利和服务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