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医药动态实时掌握

跨国药企新动态:业务拆分、高管调整、裁员……

发布日期:2020-02-17  |  浏览次数:1433

近日,多家大型跨国药企在公布财报的同时纷纷对外展示新的业务增长策略,以重组、拆分、裁员等行为进行企业内部调整,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来实现业绩增长。

默沙东:K药独大背后的“瘦身”法则

2月5日,默沙东公布2019年业绩,全年实现总收入468.4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Keytruda以54.6%的增幅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贡献值最大。2014年9月Keytruda获批上市,一路高歌猛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顶级产品。但也正如投资人所疑虑的,近年来默沙东除了Keytruda几乎无重磅产品获批,一旦其专利到期,该公司或将面临经营困局。

或许考虑到新药管线储备不足的颓势,财报公布当日,默沙东首席执行官Kenneth C. Frazier便宣布:为了让默沙东成为一家领先的研发型生物制药公司,决定将现有的女性健康产品(包括NuvaRing、Implanon)、过专利期品牌药(包括Zetia等)和生物类似药(包括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和曲妥珠单抗类似物)等资产剥离出来,成立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新公司的名字暂为NewCo。

此前曾担任Array生物制药公司的董事长,有深厚的医药行业经验和女性健康专业背景的Carrie Cox将担任NewCo董事会主席;此前担任过默沙东国际部总裁,默沙东骨骼、呼吸、免疫、皮肤业务部高级副总裁等职务的李凯文(Kevin Ali)被任命为NewCo的首席执行官。

此次拆分计划预计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完成后,将大幅提高默沙东的运营效率,或将在2024年获益超过15亿美元。而“瘦身”后的默沙东将保留并继续专注于肿瘤、疫苗、处方药和动物保健产品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并继续大力投入研发来挖掘多个科学领域的突破性创新疗法,赋予产品管线更高的价值。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分析师Randall Stanicky对默沙东此举评价到:尽管此次剥离传统业务具有战略意义,但精简后的默沙东公司是否会达到其营业利润目标,以及如何处理对Keytruda日益增长的依赖,仍是投资人未来关注的焦点。

GSK:一分为二,聚焦核心业务

继默沙东之后,GSK也决定进行业务拆分。

2月6日,跨国药企GSK公布了2019年的业绩:全年收入338亿英镑,增长幅度为8%。其中消费保健品业务收入为90亿英镑,增长17%;疫苗业务收入72亿英镑,增长19%;处方药业务收入为176亿英镑,与上年持平。GSK同时宣布:在未来两年内将公司分为两个实体:一个将专注于药品和药物开发,另一个将专注于消费者医疗保健产品。

这一拆分计划似乎筹谋已久。2018年12月GSK与辉瑞达成协议,决定将双方的消费者保健业务合并成一家新公司,GSK占股62%,辉瑞占股38%。新公司以葛兰素史克消费者保健公司的名称在全球开展业务。考虑到Emma Walmsley在消费者保健业务领域的职业经历,一时间“GSK将做全球OTC领域领导者”的传言甚嚣尘上。但随着肿瘤免疫疗法、双特异性抗体、基因疗法等前沿技术的兴起,Emma Walmsley又在上任后以收购Tesaro显示了重返肿瘤领域的决心,或许这次业务拆分计划也是GSK将后续业务重心倾斜至创新药领域的转型之举。

GSK预计通过此次拆分,到2022年每年可节省7亿英镑,并从2022年起改善运营绩效。目前,GSK已启动比利时疫苗业务的重组计划,预计裁员720名。与此同时,GSK也已为大规模的消费者医疗保健业务分拆做好了准备。

赛诺菲:精简管理层,4位高管离职

自2019年9月Paul Hudson就任赛诺菲首席执行官后开始,精简管理架构,重塑公司的雄心计划也同步开启了。而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便是“停止赛诺菲新的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研发计划”。众所周知,其重磅产品Lanuts奠定了赛诺菲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一哥“的地位,但随着2015年产品专利到期,而后续产品补位不成功,也让赛诺菲意识到产品管线增长的困境。于是,赛诺菲重新梳理公司的战略框架,并决定将未来的业务重心放在肿瘤和免疫炎症领域的药品研发上。

据2019年赛诺菲财报数据显示,肿瘤和免疫炎症领域的药品发力贡献了双位数的增长。其中,最惊艳的当属治疗特应性皮炎的Dupixent(dupilumab),上市3年就突破了20亿欧元,赛诺菲更是直言对Dupixent抱有销售峰值超过100亿欧元的预期。

除了精简公司业务之外, Paul Hudson也希望精简公司管理架构。2020年2月12日,Hudson宣布改组公司管理层,4位高管将离职,其中包括医疗和数字官Ameet Nathwani、基础保健业务负责人Dieter Weinand、业务转型负责人Dominique Carouge和对外事务负责人Kathleen Tregoning。而这场“离职”风波是即时生效,还是慢慢淘汰目前尚未确定。

随着离职,向Hudson汇报的执行委员会将从14名成员缩减至10名成员,并将围绕特药(免疫、罕见病、血液、神经、肿瘤)和疫苗业务单元任命更具针对性的管理人员。值得一提的是,Ameet Nathwani作为首席数字官(CDO)的职位仍将保留,其未来工作将继续重点开发数字疗法等新技术,并帮助赛诺菲将AI整合到其业务中。赛诺菲承诺,通过业务精简和管理层重组,到2022年运营成本或将降低20亿欧元。

精简后再创新,不仅是Hudson对赛诺菲的期望,也是投资者的期待。Vantage分析师在1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2019年,该公司78%的销售额来自上市10年以上的产品。如果Hudson的改革不起作用,那么五年内,赛诺菲将与默沙东一样依赖于“老药”。对此Hudson表示,未来赛诺菲将在“未来增长的关键核心领域”的研发上投入更多资金,以最具前途的药物打破僵局,致力于前沿科学并专注于交付成果。

拜耳:重组研发中心,继续裁员

自2018年8月拜耳以590亿欧元的代价收购全球种业巨头孟山都以来,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变成了拜耳的常态。如何重组公司业务与优化员工结构也成了拜耳一直在思考的事情。2018年11月,拜耳宣布将重组其制药研发和消费者健康业务,并将在未来几年将资产重点重新放在其核心生命科学业务上。同时到2021年,将在全球减少12000个工作岗位,其中研发方面约有900个工作岗位。

2020年2月12日,拜耳宣布将旗下400名研发员工转移到一个“成熟的研究中心”就任,而该中心将由德国CRO 企业Nuvisan在柏林建立。该研发中心将专注于跨越药物发现周期的小分子研究。目前没有财务细节透露,但该交易计划在今年年中完成。或许这便是拜耳在研发部门重组裁员迈出的第一步。

拜耳表示此举将有助于“加强柏林的医疗集群”,也将使总部设立在柏林的制药部门更加便利的参与“重大研究活动”。同时,该公司在声明中称,未来该公司还将继续“支持拜耳加大对其研发运营模式灵活性和生产率的关注”。

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拜耳以裁撤研发相关岗位这种“壮士扼腕”的做法寻求业务转型,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决心。而此次转型能否成功,我们仍需期待。

参考资料:

1.Pharmas break up to accelerate growth

2.Sanofi shrinks executive team as new CEO reshapes French drugmaker

3.Bayer moves 400 R&D jobs to CRO-run small molecules u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