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工信部发布《第二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公示》。
根据公示内容,有3家联合体拟确定为第二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公示时间为2019年11月18日-2019年11月22日,名单如下:
我国药品短缺现状
目前3200多种常用药品中,有200多种涨幅较大,集中在部分短缺药、急(抢)救药和少数非处方药等。
据报道,用于耐多药结核治疗的氯法齐明断货1年多,至少2万患者用药受到影响;作为血液肿瘤常用药阿糖胞苷断货的消息不断传出,该药于2019年1月份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供货不足的情况。2019年初开始,硝酸甘油等常用药纷纷涨价甚至断货。
我们可以发现,短缺的很多往往是廉价常用药。这些药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广大患者中颇有口碑。如硝苯地平、别嘌醇、西地兰等。然而,这些效果好又便宜的常用药,近年来屡屡出现短缺、涨价、停产。
廉价常用药出现短缺或者断货,是由多种因素所致。
生产层面,有的原料药供应季节性比较强,或者市场集中度高容易被控制;又或者是有的药品市场容量小,临床需求量不大但是不可替代;又或者有的药品生产的技术门槛比较高,短期内其他企业难以涉及。
市场层面,廉价药的利润空间小,商业公司、配送企业一般不太看重这些品种。此外,很多廉价药的原料药和生产成本上涨,进一步压缩其利润空间。
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廉价上,由于利润空间较小,整个环节的从业者积极性不高。
这些药企,在行动
除了上述公示的3家联合体,在今年1月28日,工信部已公布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名单。
首批建设的3个基地分别为: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由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联合23家企业组织实施;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由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由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联合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组织实施。
工信部、原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原国家食药监总局2018年2月1日联合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到,小品种药(短缺药)是指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不稳定、易出现临床短缺的药品。
通知提出,将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机制、分类实施的原则,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利用现有产业资源,发挥集中生产规模效应,保障小品种药持续稳定供应。通过协调解决小品种药文号转移、委托生产、集中采购、供需对接等问题,支持企业集中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推动落实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100种小品种药的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
随着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短缺药品矛盾有所缓解,大范围、长期性短缺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主要仍存在短期的、局部的短缺情况。在大数据时代,构建一套易短缺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的数字化预警系统尤为重要。政府和市场的联动、市场上下游产业链的联动,才能彻底解决、预防药品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