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原料药,央视聚焦原料药涨价问题。
8月30日晚,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播出《失控的原料药》,聚焦药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及其原因。
节目指出,作为药品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的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终端药品的生产和供应,今年以来,原料药价格频频上涨,涨幅普遍达到两三倍。
有些原料甚至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从原本的几百元涨到了数万元,涨幅达到数十倍,而哪些原料涨势如此凶猛?涨价又给药品生产企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记者调查了几家企业。
原料药涨价、断货
江苏一家药企的采购负责人表示,最近几个月来,因为不断有原料涨价的消息传出,他不得不频繁拜访供货商,以保证生产,他告诉记者,这波涨价潮是从三年前就开始的,但今年以来涨势更加凶猛。
他说,近期统计了大概有十多种主要的原料药都被包销了,价格上涨两三倍,多的到十倍以上的涨幅。
由于原料的大幅涨价,这家企业所涉及到的十多个药品的生产成本同比提高了15%-30%,企业利润也就相应减少。
四川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企业有12种原料价格上调,其中涨价幅度最大的是治疗感冒的原料药扑儿敏。一个月前每公斤400元左右,涨到如今的每公斤23000元,幅度达到58倍。
另外,有七种原料供应商停止供货,干脆不报价格,这也是伴随这波涨价潮同时出现的现象。上游原料药无法供应,厂家无法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也就停止了运行。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企业由于涨价所涉及药品属于政府招标采购项目,一旦断货将面临失去招标资格的风险,因此只能勉强供货。
常州某制药公司副总表示,在有些省份完全处于亏本状态,而另一些省份由于我们的原料是自产的,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在现行招标价格下面可勉强持平,但要想盈利几乎是不太可能。
经销商囤积居奇
记者调查发现,在江苏的一家原料药生产企业,由于正在进行环保设备的升级,企业处于停产状态,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有不少原料药企业投入大量财力进行环保整改,导致产能受限,再加之上游化工、动植物提取物等原料成本提高,因此一些处于优势地位的原料药企业就陆续提价。
常州某制药公司副总表示,因其上游的原料肝素粗品主要是来自于猪小肠粘膜的一个提取物,随着肉价的上涨,上游原料的价格也一直在上涨,去年到现在已有50%到100%的涨幅。
他们企业生产的原料药肝素钠,由于上游原料暴涨,最近刚刚提价50%,一般来说,某一种原料药生产企业越少,该品种提价的幅度就越大,比如一个月内暴涨58倍的扑尔敏,全国具有生产资质的企业只有6家,而目前处于生产状态的只有一家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借机大幅提价,并且采用极为隐蔽的包销方式。
而对于一些控制原料,拒绝给下游生产商提供货源的企业,在记者调查的十几家药企中,多数负责人表示,其背后目的是为了控制最终成品药的价格。是想通过控制原料来控制最终原料药生产制剂的销售,抬高自己的销售价格来获得高额利润。
中小药企受影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受到原料涨价影响最大的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由于他们所用原料量少,且品种较为大众化,因此主要依赖外购,而大型药企的原料药更多依靠自主生产,江苏恒瑞副总表示,他们公司近八成的原料由自己企业生产,避免了市场上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他表示一方面要扩大原料的供应商,另一方面进行工艺的改进,降低自己的成本。
由于我国原料药生产采取审批制度,一般需要2到3年时间才能审批完成,而按照药企标准规范,很多中小型药企并不具备实力自主生产原料药,业内人士建议,原料紧缺或暴涨导致的药品供应中断,会给公众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如果能够加快原料药厂的审批速度,建立紧缺原料药国家采购机构,或许可以缓解原料生产资源不足的问题,下一步应当适时从产业管理层面对原料药行业加以引导。
成都某药企副总表示,制剂的工业企业可以委托机构,统一跟原料供应商进行谈判,从市场角度上给予一个公允的合适的价格。
原料药疯涨背后
8月30日晚,原国务院医改专家委员会委员房志武和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做客《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深度解析。
房志武:原料药就是成品药的“芯片”,恶意控销是价格暴涨的重要原因
原国务院医改专家委员会委员 房志武表示:顾名思义,原料药就是药的原料,为什么说是芯片呢?一是含量非常低,一颗药里面只有几毫克。第二是极其重要,就像一部电脑一样,芯片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没了这几毫克,药就不起作用。
虽然可能也有一些良性的治理因素,造成了价格上涨,比如环保治理、还有城镇化、还有治理以前的一些无序生产等等,造成一些成本上升,但这样的上升通常在20%、30%的范畴内,大家还能接受,国家也愿意给补贴,使得厂家基本上能够维持生产并取得合理利润。
但是,总有一些人想方设法利用市场去牟取暴利。这种异常暴涨、几十倍暴涨的,里面通常有恶意控制销售渠道这样的原因。
王冠:要警惕因原料药价格上涨导致断供
王冠表示:药厂也是要追求利润的,现在可以看到有些原料药下游企业就是在硬扛,为了维系企业在行业中已有的位置、维持生产等,只能自己咬牙去消化成本。但是光靠自己来维持,到扛不住的时候,药物的生产就会减弱乃至退出。到那个时候,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就不是药价贵不贵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到的问题。
多专家解题原料药垄断
房志武:反垄断要多部门联动 顺藤摸瓜
原国务院医改专家委员会委员 房志武表示:这就有点像是猫捉老鼠。药品垄断、操纵市场价格这个问题,早期是包产品,把一个药包了,市场就占住了。后来国家不断打击治理,垄断者就开始向后退,从下游往中游躲,再然后是往上游跑,开始包原料。越往上跑越难抓,里面有很多狡猾的手段。
为什么说要多部门联动?比如,有一个传统手段,就是分散货源、分散注册,有很多代理商可能都是被集体操纵的,这种垄断就很难查实。
王冠:流通环节亟待理顺机制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眼下这轮暴涨,因为没有传导到最后成品药价的终端,可能普通消费者感受不明显,但如果不进行很好的机制疏通,这种价格扭曲一定是会出问题的,只是爆发或大或小,或早或晚的问题。
房志武:增加原料药的供给是破解垄断的关键,同时,国家要出手,多部门要联动,战术要科学
药品有一个特点,因为国家要严格监管保证药品的安全生产,所以审批注册上市流程很长。但是,长的流程,可能通常跟快速变化的价格市场不一定匹配,反映不及时。这个时候就需要整个国家既要有长效的产业机制,也要有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但核心还是着眼增加供给。
房志武还表示,首先国家要保住老实人,不让老实人吃亏,该给补贴、该在采购额上予以倾斜,都可以有。捉投机者就更要多部门联动。首先,卫生部门和医保部门,要对异常的市场价格保持高度敏感,市场被垄断了、价格畸形了,不管是高价还是占据了畸形市场的份额,这都是一个垄断行为,可能没涨价,但是把别人排挤出去了,但这都是垄断。垄断了以后,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该跟进就要跟进,该调查就要调查。
王冠:利益和公益 市场和政府 找好平衡点
王冠表示:药品首先它确实是商品,但绝不能只是商品。利益和公益之间该如何平衡?这同样也是自由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的问题。
不光是今天说到的原料药,当下整个经济的运转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都面临这些挑战。可能既有应对技巧和方法的问题,也有立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这都需要系统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