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中国3年织成世界上最大医保网 专家称解决世界性难题

2013-03-16 10:35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谢良兵 点击: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是2012年11月21日,李克强在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观点。12月19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李克强再次强调“改革红利”。此时,2013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结束不到三天。

过去5年,李克强操刀中国经济的思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初登最高政治舞台

2007年,52岁的李克强,在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上,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登上了中国的最高政治舞台。几个月后的2008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年轻的副总理。

按照国务院的分工,李克强分管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统计等工作,这意味着他要在随后5年的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作为常务副总理,根据当时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在总理出国访问其间他还要代行总理职责。

李克强面临的考验并不小。甫一上任,就遭遇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等。随后,他在抗震救灾、保障食品安全、重大公共疫病防控、调控经济、建设保障房、推动新医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均挑起了重担。

2008年,李克强担任燃油税费改革领导协调小组组长,确定了公平税赋、正税清费的原则,组织制定新的改革方案,统筹价税费联动改革。最终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为其他改革创造了经验。

2009年,甲型流感席卷全球。李克强启动了应对甲型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专群结合,加大疫苗研发生产进度,为中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造了成功的典范。

2010年,李克强出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出现苗头就打,及时处理了一连串重大案件,使食品安全日益恶劣的局面出现好转迹象。

2011年,李克强视察香港,出席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金融合作发展论坛等活动,公布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与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若干新的挺港措施。在经济上送大礼继续挺港,政治上则助力稳定香港人心。

2012年,李克强操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他深入一线调研,开会研究方案,重点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税费问题。在上海取得成效,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税负大幅减轻后,又力推将试点扩大到9个省(市)。

在制订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两年时间中,李克强曾多次到各地及各部门考察调研,分片主持召开“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座谈会以及服务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广泛听取地方政府、专家和企业等各方面的意见及建议。

当这份“十二五”规划面世时,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评价称,这是一项非常复杂但极有条理的计划,如果得到有效的实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控全球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将在世界上扮演最最重要的角色。

强攻“世界性难题”

李克强分管的众多领域所面临的复杂问题,有很多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因此,李克强被境外媒体称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保障房工程就是其中一个。2008年,为化解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冲击,李克强组织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5年来,李克强先后40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视察各地工程进展。既扩大了内需,又有效地抵御国际金融危机。

在此期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3000多万套,基本建成1700多万套,近1亿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新华社专稿称,这是中国历史上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2010年,保障房进入加速期。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称,保障房近两年的投资与建设速度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2011年,保障房再次提速。其间,李克强在《求是》杂志发文称,中国住房体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

另一项世界性难题是中国的医改。2008年,李克强受命担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当年10月14日,医改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一个月内收到了约3.6万条意见。工作小组进行了130多处修改,大量来自基层的意见被吸收。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医改正式拉开帷幕。中国仅用3年多时间,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织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

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在评价这场医改时说:“这几乎是在全世界都不可能做的一件事,在中国做成了。”

2011年,李克强还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不断深化医改推动建立符合国情惠及全民的医药卫生体制》的文章。李玲认为,这篇文章为医改继续攻坚克难吹响了号角,医改的下一步攻坚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

一位懂经济的总理

李克强之所以能成为“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源自其法律、经济的专业背景。1988年到1994年期间,他在北大经济学院读在职研究生。师从经济学家萧灼基,以《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一文获得经济学硕士。再跟随经济学家厉以宁,获得博士学位。

“别的官员怎么读学位,我不知道。以我对他的了解,李克强一定是自己认真读的。”李克强的大学同学陶景洲回忆说。李克强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荣获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称,与此前国家领导人主要是理工科专业背景不同的是,由法律、经济等专业背景任职国家领导人,是世界的一个潮流。

这种专业背景让李克强在主管经济工作时如鱼得水。2011年8月,李克强访问香港期间出席各种经济活动。短短3天广受好评,被港媒誉为“李旋风”。香港金融界人士则形容他:“自信中透露着政治智慧,儒雅干练、性格刚毅而又平易近人”。

在许多会议上,李克强基本都不用讲稿,而且逻辑严密。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再次不用讲稿地作了一个小时的总结发言,从国际经济困局讲到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一位参会的高级官员称,这令参会者普遍感到“吃惊”。

新华社专稿透露,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并且密切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经济科技动态。几年前,他就批示国务院研究部门,要求他们深入研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包容性增长”等问题。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政治学教授、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古斯塔夫·格拉茨曾在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研讨会上见过李克强。他称李克强是一位非常务实的领导人,并特地提到了李克强的经济学背景:“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经济学家。”

在李克强的获奖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提到:不论是通过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还是依靠在城市中扩张工业部门来转换二元结构,都不仅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只能把注意力转向农村,就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弱化二元结构的强度,来打破固有的平衡,形成国民经济结构的新局面。

基于这些理论,2012年底,李克强提出了“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要依靠内需,而最大的内需就是大力推进相对滞后的城镇化。”李克强的这一说法,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经济界的广泛关注。

3月1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李克强同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这位57岁的经济学博士,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七位总理。

就在去年11月21日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为此,中国新闻社特意发文,对这个观点的总结是,“如果用两个字概括李克强在座谈会上讲话核心,那就是:‘改革’;而用四个字概括无疑是:‘改革、改革’;若用六个字概括便是:‘改革、改革、改革’。”

Tags:医保 世界性难题

责任编辑:医药零距离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9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