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苏州“返点”事件解析:变相的二次议价

2013-01-07 09:07 来源:中国健康界 点击:

核心提示:近日,苏州市卫生局向药商催缴药品“返点”一事,使得已经置身于风口浪尖的二次议价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尽管二次议价是否应该实施,又应该通过怎样的渠道落地等都还处于讨论阶段,其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本就应该在意料之中

近日,苏州市卫生局向药商催缴药品“返点”一事,使得已经置身于风口浪尖的二次议价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尽管二次议价是否应该实施,又应该通过怎样的渠道落地等都还处于讨论阶段,其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本就应该在意料之中,但这一次,二次议价所招惹的口水多少有些“喊冤”的成分“返点”并非真正的二次议价,其反倒是苏州市卫生局玩的“公立医院改革补偿转嫁”游戏,甚至还可能是业内人士所猜测的“以药养医”机制的“变种”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二次议价都有必要为自己正名。

  来路不明“行政”盖过“市场”

  据悉,这场被定性为由苏州市卫生局牵头,各地卫生局成为药企与医院之间的谈判纽带的“返点”事件,早在近半年前就已经开始。从2012年7月份起,苏州市吴江区多家公立医院就陆续通知药商通过吴江慈善基金会向医院缴纳药品“返点”。截至目前,仅吴江慈善基金会收取的“返点”就已经高达1000多万元。

  在取消“以药养医”的政策大旗下,“返点”显然变成了强加在药企身上的不合理“负担”。“支出肯定要变多”,某药企负责人抱怨,药企给医院“返点”的现象早就存在,不过在此前“返点”比例可以由药企与医院协商,而现在由于政府扮演了医院原有的角色,“返点”比例就很难松动这也就意味着,药企在成本上的投入将进一步增加。

  为了消除药企的不满以及各方随之而来的质疑,苏州市卫生局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返点”是对《江苏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的积极探索,其目的在于建立政府、部门与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谈判机制,压缩药品流通环节的利润,规范医药用品市场的秩序。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苏州式的二次议价。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返点”只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二次议价,因为在苏州市卫生局建立的谈判机制中,药企并未与之处于平等的谈判地位,甚至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命令”。

  苏州市代管县级市常熟市卫生局的作法很“全面”地验证了这种说法。在2012年10月初,针对销售额排名前300位的药品,常熟市卫生局做出了进行议价的决定。据多位药企人士反映,“整个议价环节几乎是一场宣讲会,由议价组成员宣布品种和降价幅度,如抗生素品种降价幅度在15%到20%,专科品种下降10%,而不接受议价的结局就只有一个被清出常熟市场。”

  “议价谈判不成功的品种将禁止在全市公立医院销售”,面对行政力量的“强势”,不少药企选择了让步。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药企妥协的真正原因,“在于"返点"过程中行政手段所起到的"威慑"作用。”

  至此,“返点”与二次议价背离的一面完全浮出水面,一条由“卫生局出面、制药企业掏钱”的支付路径逐渐明晰。本报官方微博粉丝“@新医改评论”就直指,“返点”是一种强盗逻辑,背离了市场化的透明机制,不能看做是二次议价。

  挪作他用“返点”意在“补偿”

  按照苏州市卫生局的官方说法,除了前述规范药品市场的目的外,“返点”的作用还在于对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合理损失”进行补偿。对此,苏州市卫生局也做出了详细规划:“返点”将转入专门账户专款专用,全部统筹用于区域内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病人的医疗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可惜的是,现有政策的存在让苏州市卫生局难以自圆其说。尽管《江苏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谈判机制,但该文件也明确指出,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试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则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不难看出,“返点”并不在文件所允许的补偿范围之内,其也与取消药品加成的最终目的相违背,单在这一点上,“返点”就偏离了二次议价的初衷。

Tags:二次议价 以药养医 公立医院

责任编辑:医药零距离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9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