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病有所医”是政治态度也是责任

2012-11-26 10: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廖新波 点击:

核心提示:  “病有所医”作为一个政治目标提出来,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事业的重视与抱负。“病有所医”有“质”与“量”的概念。质,说的是治疗水平和健康教育水平的问题,测量指标就是“少生病”和“病了可看好病”,其关键在于医院与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病有所医”作为一个政治目标提出来,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事业的重视与抱负。“病有所医”有“质”与“量”的概念。质,说的是治疗水平和健康教育水平的问题,测量指标就是“少生病”和“病了可看好病”,其关键在于医院与卫生防疫体系的建设。量,是支付水平问题,是民众看病自付多少费用的问题,是不至于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的问题,总之是健康保障体系建立的问题。

  医改近四年,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医疗的“质”和“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发展不平衡。“看病难”得以缓解,但由于分级医疗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民众寻求更好医疗服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社会健康保障网建设方面,网已经建立,整体来说,看病的质量明显提高,已从无保障变成有保障,从保障低变为较高保障。但是,保障的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群体差异、行业差异。

  医疗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疾病的预防、治疗与康复在不同时期被赋以不同的任务,它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程度、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公共财政的能力变化而变化的。当医疗保障网建立之后,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井喷”,科学技术的应用普及化使医疗费用发生变化。广州市卫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该市医院次均门诊费用和医院人均住院费用都在增加,表明“病有所医”在“质”的方面是提高了的,但患者和医保支付能力受到挑战,甚至威胁到刚刚建立起来的医疗保障体系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人们对医改的信心。

  如何体现“病有所医”的内涵呢?

  着眼点有三:一是防。提高民众防病意识,提高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的投入。二是治。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服务能力的提高,可使民众不至于“因病离乡”、“通宵排队挂号”、“不找关系找不到床位”等。三是加大防治体系的投入。四是监管。有关部门应在减少市场趋利行为的同时加强医疗行为的监管。在医疗机构中医疗信息不对称和患者对医生不信任现象还存在,对于过度医疗等不良医疗行为有关监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与监督。

  “病有所医”是一种政治态度,也是一种责任,广义的“病有所医”目前几近到达,狭义的“病有所医”也到了“行百里路者半九十”的阶段,不可泄气,更不可半途而废。

  (作者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相关链接

  卫生部:2020年基本实现“病有所医”

  11月5日,卫生部部长陈竺针对备受关注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现有医保水平、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建设等方面作出解读,指出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11月5日,卫生部通报了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涉及全国20个省(区、市)2000户城乡居民家庭的专项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有97.4%的家庭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和救助,意味着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根据调查,农民家庭参保比例达到98.6%,超过城镇居民家庭90.4%的参保比例。

  在新医改实施的三年里,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政府补助标准均有所提高,医疗保险保障的范围从住院的保障延伸到门诊统筹,城乡医疗救助、大病救助的力度仍在不断加大。

  陈竺表示,接下来还须重点保障边远地区的医疗需求。到2015年,通过转岗培训、在岗培训和规范化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两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全科医生。要“为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为县级医院培养骨干医生,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陈竺说。

  为在“十二五”期末达成全民“病有所医”的目标,逐步满足边远地区的医疗需求,陈竺要求,在扩大医疗资源、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方面需要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社会资本。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表示,为平衡医疗资源的分配,还可以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和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在医疗人才方面处于弱势。而通过多点执业,能够将原本属于公立医院的知名医生分流到民营医院中,满足更多区域患者的就医需求。(雅洁)

Tags:医院 医疗改革 医疗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医药零距离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9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