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巨头创新Style:耐心是一种真正的品位
嘉宾:
任晋生(先声药业集团董事长)
吴迺峰(天士力集团总裁)
卓永清(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执行总裁)
刘殿波(绿叶制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杜振新(辰欣药业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正海(石药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
李振江(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精彩观点
吴 峰:创新理念、创新科研、创新标准、创新市场,建立中华民族自己的品牌。
杜振新:结合创新的经验,我总结为八个字——人力、财力、战略、信心。“人力”就是你手下要有人才,无论你自己培养还是国外引进;“财力”是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战略”是在研发上选准方向;“信心”是能够容忍失败,承受失败。
李振江:我们的创新一定要从思想上创新,不要今天画个上山虎、明天画个下山虎就是创新。
张正海:单靠比规模、比价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加速洗牌的变革新时代应该求新、求变,最好的途径是在创新上下功夫,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也在逼迫企业进行创新。
卓永清:对于国家创新目标的达成,科技部最近这10年来有巨大的投入,但现在更大的改变是承认国际上先进的企业能够有所帮助。
任晋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对外合作,这是我们大的战略。我们跟“老大哥”有差距,所以有强烈的合作愿望。
刘殿波:中国医药企业未来的创新目标在哪里?要看未来10年、20年,乃至30年,我们的地位在哪里?不仅要看在中国医药市场的地位,还要看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和全球的药业竞争中的地位。
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依赖于创新,在世界医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在全球研发资源整合的现实中优化创新的未来?在第24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业内创新巨头就创新战略进行了一场观点交锋。
中外合作不卑不亢
记者:中国有哪些欧美国家没有的创新优势?
任晋生: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才能下决心投入研发,我总结国内有4点优势:
第一,低成本。美国一个博士年薪8万~12万美元,中国为12万~20万元人民币;
第二,临床研究成本。在英国完成一个临床研究方案大概需要20~24个月,在中国只需要6~7个月,因为我们的临床资源非常丰富;
第三,中国有大量终端技术人才。我国研发人才的数量约10倍于美国,面广量大;
第四,中国对研发特别热情和重视。美国这方面热情已经下降,特别理性。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热情,需要一种精神。
吴迺峰:创新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外的创新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国内创新在资源、人员、资金投入及标准水平上还需要再发展。
记者:外企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创新经验?
卓永清:在全球各个产业中,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从上游到下游,甚至从国内到海外都有无限合作的机会。这当然也需要我们本身有很好的条件。很多跨国药厂的研发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甚至很多药厂把世界上最重要的研发人才、设备和资金都转移到中国。过去5年中,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药企从最早的5家到现在超过25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过去50年,跨国药厂和审评单位共同研究,和使用专家们不断碰撞,找出了研发新药更新、更好的模式,现在跨国药厂的很多新药研发采取分阶段项目管理模式,有些厂家在国内已经和200多个不同单位在上中下游进行合作。
科技部对创新扶持投入方面的思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果跨国药厂能找到国内科研单位或医药研发企业,可以共同申请重大专项研究基金,我们主张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也要合作。
过去这些年来,跨国药厂帮中国企业培养了很多人才,在中国企业工作的人很多原来也在跨国企业干过,他们经过了跨国企业的洗礼,知道外企的思维和竞争模式。在科技、研发、制造、生产、营销方面,我们要成为国际领先企业,就不要畏惧和国际接轨,但和国际接轨需要我们本身的实力非常充实和强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对手的尊敬和重视。
创新的关键是开始
记者:这两年,您在企业创新战略方面有何心得?
刘殿波:医药企业创新要从10年、20年乃至30年的长远去考虑,产品线必须不低于10年有效产品、20年有效产品。我们有一个观点,不能申请到FDA注册的产品就放弃。我们研发的产品仅仅在SFDA申请注册还不够,必须要能在全球注册的专利产品才会被立项。创新需要一点耐心,什么时间开始都不晚,关键是开始。
杜振新:我对创新的理解是,先把仿制药做好,然后持续不断的创新。先要做仿制药,因为我们大多数企业都是从仿制药开始做,主要做好一致性评价。第二步再考虑做创新药,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考验企业的耐力、信心和经济实力。
在新药方面,做一两个品种,很多企业都做得到。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在于,对方是一个团队搞一大堆创新药物,从里面筛选出几个。我们只搞一两个,这是没有用的,因为创新药的风险很大,很容易失败,要搞一批才能从里面挑选出一两个。
辰欣每年将5%左右的销售收入投入创新,作为研发费用。每年都挑选两三个新药进行研究,当然能不能批下来还不知道。每年持续的投入,5年、10年、20年地坚持。光靠一个企业也不够,国内至少得有50~100家企业持续不断地搞创新,国内的创新水平才能在5~10年时间和美国接近,单打独斗是没有意义的。
张正海:创新要靠企业的实力,有产品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有钱如果心理上不成熟,承受不了失败也不行。政府应该多给予创新型企业一些政策方面的支持,比如税收、物价和专项资金等。
知道自己要什么
记者:随着这几年医药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要求,医药行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规模和价格上的博弈,经过新一轮资源争夺后,很多企业其实手上有资源,如何优化配置手上的竞争资源呢?
任晋生:资源必须聚焦,并不是数量越多越好,涵盖的治疗领域越广越好。如果既做中药,又做化学药,还要做生物药,将来要交的“学费”一定特别多。
有人说,做市场营销有一半投入是浪费的。研发的投入也一样,可能有一半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因为创新的水平越高,风险越大,投入资金打水漂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我们要对资源更加聚焦,做得更细,有更深入、广泛而开放的项目评价机制,及时否定项目,这样才能对资源进行保护。
刘殿波:国内经过多年的兼并收购,资源比较充实。但从市场导向来看,还有大量资源可以优化整合,现在还有很多品种由于营销失利而被浪费掉,如果政策上能够打通,批文可以快速整合,就有希望整合到有优势的产品,让其继续发挥价值。
很多企业在介绍公司产品时经常说:“我们有十几个药、二十几个药,或者还有多少新药。”这让我很诧异,在资源优化过程中,企业要冷静,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近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很多知识产权的转让价格奇高。最近有好几个案例,一个产品卖下来要几亿美元。还有企业选择研发的一些产品,比如绿叶的一些产品研发到一定阶段,不是因为药物卖不下去,而是因为我们可能专攻肿瘤药、心血管药,不做呼吸科药物,需要把这些药优化到其他地方做。
李振江:我们在资源有效整合方面的经验是,利用子公司比较多的特点,采取集团采购,由于采购量大,和经销商、代理经销商有了谈判的筹码,每年可以节省资金上亿元。
瞄准国外科研院所
记者:如何进行全球资源优化?
刘殿波:近几年,国内很多制药企业都成立了BD部门(业务拓展部门),既有国内BD,也有国际BD。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把一些优势的、符合自己战略的资源引进来,把一些不太适合自己战略和优势的许可出去。这实际上是个全球资源优化的过程。目前来看,BD大概可以分3种情况。
一种是跨国公司的BD部门拿已做到Ⅱ期之类的项目找国内企业合作。以绿叶做了近10年国际BD的经验看,这些项目接下来很难。我们没那么好的运气,别人丢了个大项目被我们接住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例外。
二是国内有很多中型公司或以研发为主的公司,主要靠风险投资支持,做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大部分已经被跨国公司的BD部门梳理过很多遍。以中国市场单独给你许可的话要打很多问号,对于那些不符合公司战略、不是公司强项的项目,建议大家不要碰。
第三,国外有一个很值得优化的资源。国外一些大学研究机构教授的原创项目,是中国制药业发展自己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我注意到,很多跨国公司最早原创的产品都来自于大学研究机构,或教授发明的原创项目,这个项目很有价值。很多跨国公司的成功产品并不是他们自己从原创做起,而是跟国外的大学研究机构合作,这种合作容易出成果,成本也比较低。但企业自己也要有一个研发团队和研发体系。
国内和国际的资源优化都有机会,但要小心,不要冲动。我们的研发才刚刚开始,创新必须花很大力气,脚踏实地地做,要经过十几、二十年才能有东西出来。
医药和食品没有国界
记者:中外合作创新有何诉求?
卓永清:第一,要深切理解国家领导人的政治需求。与政府打交道的前提是,要知道政府为什么出台这个政策,政策目标是什么。我们会在实施过程中提醒相关政府官员,实施这个政策对总体政策有什么影响。国家要创新,有没有配套创新的政策鼓励创新。
第二是法规。中国现在采取药品生产许可、进口许可,绝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上市许可。上市许可能加快产业整合速度,拥有上市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可以让其他伙伴帮忙生产、研发,甚至做营销,这在其他产业里有先例。
第三是人才。要拓展全球市场,要跟国际合作伙伴打交道,你的知识够不够,如何让对手重视你。
第四,我们需要有更长期的视野。最近每家企业都在挖人,但只是靠挖人建立自己的人才资源肯定不能持久。我想,所有老总都深有体会,经常一挖就把原有的事业计划打乱,特别是研发。
第五是聚焦。FDA在做审评时聚焦每一个治疗领域,怎样在聚焦的过程中利用我们本身的实力,结合伙伴的力量,怎样集约我们所有的资源,让目标顺利实现。
从跨国药厂的经验看,1万个实验室里的化合物最后走到市场的可能只有1个,成功的几率是万分之一。怎样减少成本?不要一步步地全部从自己的化合物出来,可能进入人体之后,确定了治疗理念,在这个环节再找合作对象,这样一来,资源就能整合得更好。不需要一开始就漫天铺项目,而是要在非常有目标、有目的的取向上,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项目,加速它的发展。
医药和食品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制药企业能不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要有这个观念。我希望中外合作创新能够继续得到强化。
责任编辑:医药零距离
-
医院新规:查医药代表 挂钩产品
大医院严查医械代表再升级!私下接触医务人员,直接停止采购公司代理产品。...
-
编外人员被收保证金?医院取消编制大势所趋
看到一家县级医院向编外人员收取5000元工作保证金,限时不交清者,医院不再使用,老徐认为:编制制度或早已不适应医院发展需要了。...
-
三甲医院:8个药询价 要求至少稳定供货半年
三甲医院:供货不稳定,踢出一年。...
-
5省497名执业药师挂证被查实
今年“3•15”后,执业药师“挂证”问题引起全社会关注,按照国家药监局要求,自2019年5月1日起,各省级局组织对行政区域内的药品零售企业开展监督检查。...
-
又一大药陷入致癌风波 多家外企全球召回产品!
一些雷尼替丁药物又被查实含有NDMA杂质,目前山德士、葛兰素史克、印度瑞迪博士药厂均已停止雷尼替丁的供应并召回!...
-
大洗牌!国务院检查组,进入医疗器械企业了
国家严惩在医疗器械购买、销售、纳税...等多个环节的违规情况。...
-
4+7全国扩围,中标结果流出
大跌眼镜!4+7全国扩围结果出炉,有外企低价入围,部分原中选药企落标,多个品种再次刷新底价!...
-
国务院发文:医械行业,筛选重点企业监管
当监管方式越来越科学,不合规或打擦边球的械企面临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
报告显示:多数医生不再愿意接待医药代表
报告显示,医生不再愿意接待医药代表,医药代表的必要性在降低。...
-
750家医药企业,最新离职率公布
2019年1月到6月的市场薪酬数据白名单公布,其中医药行业的行业增长和薪酬增长都维持稳定的高位;此外,报告采集了750家医药公司的数据,医药人的平均离职率仅为5.91%,为所有行业中最低的。...
-
63个药,底价曝光(附名单)
(9月6日),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网发布《关于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拟备案采购产品最低外省及拟挂网价格公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医药业平均月薪公布 仍是最好的就业去向之一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医药行业平均月薪为1.03万,同比涨幅较大,为11.75%,仅次于公用事业等行业,排名第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