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在点滴中改变信任危机
核心提示:铺天盖地的广告时代结束了,会议营销的模式已经为更多的人所接受,随着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增长,保健品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即便如此,保健品行业中的信誉危机却伴随而至,你是否经常听到“我需要保健品,可是我不知道是否该相信保健品,能相信它吗?”
铺天盖地的广告时代结束了,会议营销的模式已经为更多的人所接受,随着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增长,保健品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即便如此,保健品行业中的信誉危机却伴随而至,你是否经常听到“我需要保健品,可是我不知道是否该相信保健品,能相信它吗?”之类的话语;各种时段遏制不住的虚假广告的狂轰滥炸导致公众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无论纸媒、电视媒体、网络媒体,随处可见的负面新闻报道。
社会大环境的污染、行业恶性竞争的诟病、顾客的疑惑、媒体的导向、市场监管的缺失,每一点都将矛头直指保健品行业。由点及面,再扩展到整个行业,信誉危机从未停止,保健品一次又一次站到了风口浪尖上。保健品是否真的“罪大恶极”,究竟是树大招风亦或者另有原因?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一行采访了杂志理事单位之一、健康产业权益维护联合商会发起单位三木堂健康产业集团及其商会会员、各位行业市场代表。
保健品行业信任危机,究竟从何而来
社会,大环境生病的连锁反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利益、贪婪、恐惧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精明”,我们想尽各种办法获得利益,为了达到目的有不少人行骗、不少人被骗,久而久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整个社会都陷入信任危机。
现在的社会有种常见现象是谈“保险”色变,认为像保险公司、安利公司等都是骗子公司,然而这些所谓的“骗子”公司却可以跻身世界500强。于是乎不少人就认为:骗人可以发财,不得不说公众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我们都知道生病要看医生,每次踏进医院大门就要排一上午的队,进诊疗室前5分钟我们常听到“哪不舒服了”“发烧了吗”,然后便确诊你感冒或者发烧了,离开医院我们便动辄拿着上百的药。2009年南方周末对30家医院就诊断感冒一病做了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处方雷同。久而久之我们便“久病成医”了,并非医生医术不佳,恰恰是为了那“贵价药”的提成出卖了自己的“医德”和“医心”。
行业,恶性竞争引发的诟病!
现在的社会已经到了“不管有没有,先吹了再说”的地步。1997年保健品正值兴盛期,发展之余更被冠之以“骗子”的帽子。记者采访了70年代一批从事保健品工作的业内人士了解当年发生了什么,仔细探究下才知:当年正值亚洲经济危机,发展本就不稳的社会正经历大变动,在经济恐怖的笼罩下人们为了脱贫、发财致富,无所不用其极,社会风气本身就充斥着各种不信任,那时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也会被认为是“吹牛”。人们只听得进去“吹”的内容,仿佛只有吹才是正道。保健品行业也受其影响,为了生存可谓是将顾客都“吹炸”了。
保健品行业假冒、违规现象五花八门,乱象触目惊心。某些企业为了既得利益,不惜违规操作,铤而走险。既有纯粹盗用文号的产品,也有品名和审批内容均假的产品,甚至于还有材料是假的产品。无序生产、违规生产是产生保健食品问题的源头,但流通企业依法规范经营的意识也亟待增强。
除了市场上流入很多假产品外,保健品市场自身也存在了很大的问题。目前国内的保健品存在着严重的跟风现象。当一个企业生产出某个新产品后,没过多久,就会出现一大批类似产品在市面上流通。而这些来自不同厂家的相似产品往往是包装类似,功能类似,在宣传上也基本选择了同样的策略。
一个新产品在问世之初,可以凭借产品的特性所向披靡,迅速占领市场,毕竟消费者选择性小。然而当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纷纷介入之后,特性转变成了共性。这时许多厂家和经销商还依然用原有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已解决不了产品所遇到的根本问题。
许多企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打“价格战”,然而价格战带来企业利润下降,某些企业不得已便开始在产品质量上做手脚,消费者买到个别劣质产品后便对保健品不再不信任,如此的恶性循环使越来越多的保健品企业走进了死胡同。
保健食品成为“众矢之的”似乎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存在的保健食品功能定位偏差、虚假广告宣传等问题亟需得到解决与大力整治,作为同行业者我们应团结起来,通过自身规范的“保健”,还保健食品市场一个清白。
历经多年,在社会环境和整个行业环境的影响下,保健品市场练就了一身“百毒不侵”的铁骨。15年前种下的因今时今日需要整个行业来偿还,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埋怨市场难做,这就更需要整个市场实行举措,通过行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将“信任”还给社会。
顾客,品类繁多谁该信?
有数据统计国内有“国食健字”和“卫食健字”批文的保健品有25大类,进行市场推广的也有1000种左右。如此繁多的产品怎能让人不眼花缭乱。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顾客,单看繁多的名称就容易产生混乱,再加上对于保健品的认知不清,如何选择就成了顾客的困惑。90%以上的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产品,仅仅是看电视广告,或口耳相传熟人介绍,靠感觉决定吃什么、购买什么保健品;从产品本身属性而言,选购产品应该与实际功效所匹配。
大多数人将保健品与药品的概念混淆。广告中频繁出现的“吃药”“治病”的误导,使原本起保健作用的保健食品又一次“被”迷失方向。纵使市场被教育这么多年,但仍有许多人对于保健品的认识非常模糊,只有少数人能够说清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
不仅如此,许多食品在宣传中也大肆宣导功效,让公众把食品误认为是保健品。“明明没有戴着蓝帽子,却敢宣称功效,这让保健食品情何以堪?”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对于没有保健食品批号的普通食品大肆宣传功效乃至药效甚感愤怒。
我国传统的中医药连食品和药品都同宗同源,再加上保健食品,确实容易造成混乱。比如大枣、山药、枸杞等药食同源的食品,到底能不能宣称功效?从法律意义上讲,只有保健食品的概念,保健品、营养品、滋补品等都是俗称。人们通常所说的燕窝、虫草等都属于营养滋补品,是按照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的理念延续下来,作为原料用于药品生产就是药品,直接食用就应属于普通食品。
大多数对此不了解的公众,就只好凭借于媒体、书籍等途径了解相关信息。
媒体,导向宣传一边偏。
电视、广播、书刊杂志、网络,了解保健品知识的途径似乎有很多。然而现实情况是,媒体所报道的负面新闻远超正面新闻。出现这种现象并非因为行业本身出现了所谓的大是大非,毕竟任何行业若只有不堪入目的负面新闻又何来存活下来的理由,相信早就被社会所淘汰。这些传统媒体所报道的负面新闻不外乎是质疑一些老牌大企业的质量问题;对于网络而言,除了一些招商加盟信息外,大多是转载了传统媒体中的那些负面新闻。行业本身的真实情况对外界来说依然很陌生。
不置可否,行业中确实存在一些混乱的现象,保健产品也确实良莠不齐。每当保健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时候,往往是质疑声一片,甚至会骂声不绝,却很少有媒体会站出来为他们主持公道。从消费者角度,对企业产品质量提出质疑,本身无可厚非的,但在关注这些问题的同时却忽略了是否真有其害、害处到底有多深。对问题的探究不够,便导致了只能人云亦云。这时,每当有专家从科学角度谈论事情的实际情况,帮大家理性看待产品中的风险问题,很快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媒体频繁报道同类事件时,公众便容易将这些偶然性当成共性。就像彩票中奖一样,报纸上总会对头奖得主大肆报道,如果有人连续两次得奖,还会专访一番,让其介绍下经验。然而根据概率学双色球的头奖概率仅为1/17721088,大乐透则是1/21425712。可见得头奖的概率有多低。媒体这般大肆宣传反而让大家误以为中奖很容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新闻本身就更容易博人眼球,公众的关注点容易集中在一些问题事故上,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舆论影响。
市场,制度确实监管难。
“不可忽视的是国内营养品的监管一直是个盲区。”有言论指出,国内营养品缺乏监管,安全问题频发,公众舆论对整个行业良心的拷问。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形容保健食品好比“馅饼盖在陷阱上,一不小心就会使人跌进陷阱里”。
目前,保健食品行业的问题是:法制欠缺、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到位。保健食品监管条例的国家标准目前还未正式出台,引起不少连锁反应。如经营企业的经营许可证没有条例做后盾,致使暂停颁发;新版的GMP标准空缺使得无标准可依;对企业委托加工的责任界定不明确使得出现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另外,某些地市区县卫生部门与食药监局责权不明致使体制不完善。企业运行过程中,诚信和自律体系的打造不到位造成了机制不到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保健食品的监管存在职能交叉、职能重复以及监管部门变动的现象。2003年前,保健食品归卫生部监管,2003年,保健食品的主管部门由卫生部移交给国家药品监管局,市场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在划归国家药品监管局主管之后,仍有省级及其下属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违反规定,批准加药的普通食品为“机能食品”、“功能食品”、“特殊食品”等“类保健食品”。这些被违规批准的“光脚产品”无法查询,生产亦不可控,虚假夸大的宣传也很难遏制,加重了保健行业的信誉危机。业内人士认为:通过保健食品的立法,理顺监管体制,有助于维持保健食品的流通领域秩序。
在具体监管过程中,曾涉及具体监管部门达11个之多。这样的多头监管,在齐抓共管的过程中,由于职责不够明确,或者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很有可能造成要么大家管、要么大家都不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包括保健食品在内的食品监管中,并非少见。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健康产业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管理,缺乏行业自发自觉的互相监督,一旦有一个行业各成员自觉组成的有组织、规范的机构诞生,相信行业的信誉问题将得到很大改善。
改变信任危机,从点滴做起
国家呼吁:让健康理念深入到社区中来。可见健康问题依然是整个国家、社会关心的问题,做好健康工作最关键的便是做好细节。影响信任的因素有很多,但无论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还是媒体的报道我们都无从左右,唯有尽全力使行业规范、对消费者教育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从点滴做起改变信任危机。
点滴中完善自己,用心教育消费者
企业需不断完善自身发展,深化对市场有意义的细节;消费者的教育仍需行业的不断努力,这一切都需要行业成员将工作做到细节。
深化具有健康、教育意义的内容。企业在前期宣导、中期讲课和后期服务时始终秉持以健康、教育为导向,如会销类企业可将课件内容调整为健康常识等方面内容,不仅让消费者增强健康意识,更增强课件本身的实用性。
做深服务树品牌。现如今产品五花百门但却差异性不大,如何赢得顾客的认可,服务至关重要。据记者了解,许多会销企业在活动中加入免费检测等环节,不仅使顾客收益,更赢得市场的热烈反响。
抛弃伪专家,慎用每个人。市场环境不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伪专家”的破坏,每个市场人员只要用心换得顾客的信任,便不再需要专家“站台”“背书”。
成立行业组织单位,规范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需要有组织、有规范,健康产业发展多年,虽有国家监管部门“坐镇”,但企业多数只能接受通知,欠缺沟通、交流和反馈。行业发展至今需要自发的组织,通过组织各成员的协同努力,帮助行业摆脱信任危机,迈上更高的台阶。
今日记者多番走访,了解到不少企业对此早有打算,三木堂健康产业集团正是这批企业的典型代表,2012年三木堂健康产业集团注册成立了健康产业权益维护联合商会,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发展至今已拥有几百名会员。行业同仁都很欣慰有这样先知先觉的企业,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大鳄加入到造福行业的公益行列中来。
编者论:产品的安全感不仅建立在安全检测的基础上,更应该建立在良好地企业信誉和优质的产品品质上。在行业危机中,不仅涉及到产品,企业,还会涉及到消费者、媒体和公众三方的主体,这三方面的立足点和关注点各有侧重,但共同关注的是企业的态度,企业在危机事件中所采取的姿态和措施。
良好的信誉是可贵的。信任一旦缺失,便很难重新挽回。企业拿出诚意用心做好产品,顾客不偏听偏信,这场信誉危机也许就能够化解了。改变危机非一朝一夕,我们将对行业成员如何改变信任危机的举动作后续跟踪报道。
责任编辑:医药零距离
-
税务核查风暴下,已有医药企业在注销
随着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核查77家医药企的业财务问题,各地查税的风声也越来越近。近日,有药企人士透露,其所在公司已开始着手注销子公司。...
-
363个药品暂停挂网!多个大品种遭质疑、投诉
6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处发布《关于要求被质疑、投诉品种进行价格澄清的通知》(下称《通知》),并暂停被质疑、投诉品种的网上交易资格。《通知》附件显示,因价格问题,需要进行澄清的涉及363个药品,不乏大品种。...
-
多家知名医械公司被查
涉嫌在中国行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调查西门子、GE和飞利浦。...
-
江苏实行执业药师信用管理 挂证等行为进入负面信用清单
江苏省药监局发布执业药师信用管理暂行办法,挂证等行为进入负面信用清单。...
-
刚刚!广东发布重要文件,影响所有医药人
6月3日,广东省卫健委、广东省中医药局联合关印发《广东省分级诊疗常见病种目录相关标准(试行)》(以下简称《相关标准》)。...
-
整治风暴下,一批又一批药店退出
整治风暴下,一批又一批药店退出。 近日,据潍坊日报报道,在打击零售药店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中,继此前6家药店被撤销GSP证书并停运之后,潍坊又有14家药店被撤销或收回GSP证书,并停止药品经营活动。...
-
2019年医药“反腐”大动作!一批院长落马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廉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全面部署2019年反腐败工作。...
-
多名执业药师,挂证被查处
自从全国上下严查执业药师挂证以来,情况怎么样?有媒体进行了调研。顾客张先生告诉媒体“从来没见过药师”,张先生说,后来墙上挂上了药师证,照片上的人偶尔能碰上几次。...
-
20个辅助用药名单,疑似流出
近日,行业流传石家庄卫健委《关于医疗领域辅助用药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补充通知》(下称《通知》)。20个辅助用药流出:脑苷肌肽、曲克芦丁、小牛血清去蛋白......(详见附件)...
-
最新!国家医保调入、调出品种分析(附名单)
按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分为五个阶段...
-
多家药企高管收入公开!最高2亿(附名单)
名上市公司CEO薪酬公布,百济神州的欧雷强以1.88亿元位列第二,此外,吴晓滨的收入也被媒体公开——约合人民币1.45亿元。...
-
534家医院将被接受突击、临时的不定期检查
两年内,534家二、三医院将被接受突击、临时的不定期检查!其中医用耗材监控、耗材公司产品熔断、停用必须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