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营销 > 营销技巧

第三终端:坚守才能走远

2012-10-16 09:44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马鑫良 点击:

核心提示: 近几年,中国医药市场“第三终端”概念正在模糊,尽管如此,各药企仍坚守在终端市场,很多知名药企没有撤退的意思,即便是“演变”,诸如以OTC模式走向第三终端,仍不难发现,其实质仍旧是坚守,指望大环境有所改变,指望自己的队伍有所突破。

  近几年,中国医药市场“第三终端”概念正在模糊,尽管如此,各药企仍坚守在终端市场,很多知名药企没有撤退的意思,即便是“演变”,诸如以OTC模式走向第三终端,仍不难发现,其实质仍旧是坚守,指望大环境有所改变,指望自己的队伍有所突破。当今的第三终端市场可谓乱象丛生,企业究竟能走多远,多半要看有没有新思维、新模式,以及如何看待这一市场。

随着基药制度的实施,一些药企不得不调整产品结构适应第三终端的需求,或者采取更适合终端的战略——

“大包”不包风险

A药企近几年不断兼并收购小型药企而壮大,加上在央视打广告,知名度不断蹿升,并且在第三终端市场摸爬滚打多年,有一定的市场基础。由于“贴牌”产品过多,一个县区居然有四五名销售人员从事不同产品的销售。其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企业招聘大量业务员从事各县区销售,但从来不培训,只开会讲业绩;采取“大包”政策,要求业务员现款拿货,只提供企业资质和委托书,货物堆在业务员家里,大区经理鼓励“压货”,因为“没有库存就没有销售”;薪酬模式为金字塔形,业务员卖一盒药,市主管及以上领导都有提成,风险由业务员承担。

采取“大包”形式的产品必定有高利润,外聘人员在没有工资、没有出差费的前提下,只能将产品价格定得很高。不过,A药企促销活动层出不穷,连终端客户都说:“不是为了礼品,谁卖你们的货。”企业多靠人情关系维持销售,这种促销近两年已经疲软,业务员有些吃不消。

评:“甩包袱”的模式看似一身轻,但产品是A药企的,人员是A药企招聘的,篓子捅了,麻烦还是A药企的。此外,这种经营模式带有点“传销”嫌疑,尽管总部承诺不主张如此销售,但一直默认,长此以往,企业极有可能发生“地震”。

售后好就销得多?

B药企以中成药著称,近几年多走高端市场,低端市场逐渐顺风顺水。由于中成药效果不及西药快速、显著,但中药的持续性疗效尤其针对慢性病而言更具有可信度,因此,几年前企业在各市县区成立售后服务办事处,招聘一些能说会道、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人员游说患者持续用药。他们通过终端客户获取患者信息,办事处楼上讲座,楼下接待、宣传兼发放小礼品。此模式已经运作了好几年,但无法确定是靠终端销售产品好,还是患者听了讲座、回头再买更好。

评:这种营销模式算是一种突破,其实更适应自身发展,但只有家底厚实并坚持下去的企业才能有所收获。比如B药企知名度较高,掌门人赫赫有名,几个品牌药已经深入人心。

靠人心干市场

C药企不是最早介入第三终端市场的企业,但几年来其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尽管销售总额及利润不尽如意,但其模式得到诸多药企效仿。该药企也招聘大量业务员,经过多次培训、考核,有底薪、提成,鼓励销售人员多卖货,产品放在商业公司销售。业务员充当商业公司的销售人员,游说终端客户从固定的商业公司提货,再配以合适的促销活动,有专人负责“流向”考核。此模式也存在问题:一是价格比较透明,各商业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二是过分强调人员能动性,忽视市场的主观性,错失一些市场机会。

C药企的促销力度很小,但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很高,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对他们而言,成就事业远比短时间内捞一笔更重要,但客户有时不买账。此外,控制产品价格,仅仅从“窜货”角度来处罚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

评:促销仍是各药企成就第三终端的法宝。在众多厂家促销力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C药企的促销力度处于劣势,如果没有更好的策略来应对,企业未必能长久赢得客户。

“乱世”不能出英雄 

当前的第三终端医药市场多是药店和诊所的天下,连锁药店、私人药店及私人诊所都是各大药企争夺的目标。也有占“便宜”的药企,一举夺取“基药”生产权,但对多数药企而言,“基药”有点塞翁失马的意味,只要坚守下去,谁也保不准花落谁家。况且,当下各药企在坚守的同时开始突围,开始突破,如此才能走得更远。

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前的第三终端市场正逢“乱世”,此时是否坚守、是否撤退、是否突破都值得商讨。从以上3家药企的模式来看,坚守第三终端市场仍是他们的选择,他们或许在等待更好的机会,或许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有些药企认为“乱世出英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任何时候药企都应该在遵循政策的前提下从事销售,乱世肯定出不了英雄,因为乱世只是一时,而营销却是长久的。 

Tags:医药市场 OTC模式 第三终端

责任编辑:医药零距离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