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到秋季,空气就变得异常干燥,于是人体产生一系列因干燥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如咳嗽、便秘、鼻子发痒不适、咽部干灼疼痛、皮肤干涩等,中医认为这些是“秋燥” 的表现。
一到秋季,空气就变得异常干燥,于是人体产生一系列因干燥而引起的不适症状,如咳嗽、便秘、鼻子发痒不适、咽部干灼疼痛、皮肤干涩等,中医认为这些是“秋燥” 的表现。
对抗秋燥成为时下最热的养生问题。如何科学应对这些身体的反应?饮食起居上要注意怎样调养?为此,第一健康特奉上《告别“秋燥”大作战》,让您在这个秋季远离秋燥,健康动人。
TEST:
你是否有以下“秋燥”迹象?
1.常常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
2.易犯鼻敏感?
3.皮肤干燥、瘙痒甚至皲裂?
4.时常感到心神不宁,难以入睡?
5.是否经常便秘?
6.头发干燥枯黄,容易脱落。
如果您的答案有一半以上是“YES”的话,你可能属于秋燥症。
多事之秋,秋燥伤人不省心
近日来,不少人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这些症状时不时会“骚扰”我们一番,还让人困扰不已,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症。
案例一: 秋天早晚温差较大,小何因为没有及时添衣就导致感冒,继而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但感冒好了后,咳嗽久治不愈。
专家解释:伤风咳嗽让身体“很受伤”
秋季早、中、晚室内外温度和湿度相差较大,呼吸道粘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致使粘膜上皮纤毛运动紊乱,功能失调,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患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在秋季往往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
案例二: 一到秋天,邱女士就被便秘困扰,往往在卫生间待上20分钟,还是“无功而返”。总是2~3天解一次大便,喝肠润茶都解决不了问题,脸上长痘痘,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她也十分困惑。
专家解释:便秘让身体“中毒”
这种季节里,除了大便干结以外,排便慢或者排便周期比平时长,甚至多天不排便等,都是秋燥便秘的典型症状。便秘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最直接的就是代谢废物在体内堆积,引起腹部饱胀、口臭、面部色斑等身体中毒症状。特别是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因便秘而不得不用力排便,可能导致急性心梗等,危及生命。
案例三: 因为秋季空气干燥,从事金融工作的刘女士感觉头发干燥且极易断裂,脱发也比往日严重。况且她的皮肤是敏感型,一到秋季容易发生过敏,出现脱皮、发痒等症状。
专家解释:头发干枯皮肤痒
一到秋天,人们都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
而皮肤易过敏者,要注意特别注意饮食,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以免加重了病情。
秋日抗燥,从认识开始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又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燥邪”。
中医认为,“燥”是秋天主气,秋天多以燥邪为病。古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及“燥胜则干”,燥易伤阴,使阴津受损出现燥象。秋燥对人体伤害最大的是肺部,燥邪最易犯肺,伤津耗液。病从口鼻先行入肺,不及时化解,燥邪化火可伤及肺阴,久之可伤胃津或伤及肝肾。
燥,呈显在身体的症状多是发炎、肿痛、干。身体的血、津液与痰是一体的,会互相转化。当负责藏血的肝功能弱时,身体血液循环不良的地方津液就不足,容易导致皮肤干燥、口渴、失眠、腹泻、便秘等。秋燥还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因为燥伤及肝,易产生虚火、肝火,因此出现口干舌燥、干咳、喉咙痛等。
七招教你告别“秋燥”
第一招:少辛增酸忌寒凉
秋天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食物、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因为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从食物属性解释,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气;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过量。
贴心小Tips:
滋阴润燥食物:银耳、甘蔗、芝麻、梨、菠菜、豆浆、蜂蜜、藕等。
偏酸性水果:苹果、葡萄、石榴、杨桃、柠檬、柚子、山楂等。
辛辣食物:姜、蒜、韭、椒、葱等。
第二招: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体抵抗外来侵害时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活力都和维生素有关。因此,秋季是感冒流行的季节,可每日服用维生素C片剂,也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如猕猴桃、橙子。
为了使呼吸道黏膜经常保持湿润,还要补充维生素A,最佳来源是茴香、胡萝卜和甘蓝。此外,可经常吃一小撮富含维生素E的核桃仁或葵瓜子。
第三招:注意养阴
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有助于养阴;第三,汗出得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日常生活中避免大汗淋漓。
有些人在秋天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毛病,而有些年纪大的人腺体分泌较少,容易眼睛干涩、干咳舌燥,而没有出现红、肿、痛的发炎现象,中医称为“阴虚”,要适度服用养阴药,以改善体质。常见的养阴药有枸杞、玄参、玉竹、麦冬等,常吃可促进唾液腺体的分泌,可润喉,也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第四招:适当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先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因为“补”的内容也因人而异,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和温补。常见的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白朮、茯苓等。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功效更佳。如果属于过敏体质,着重“补气”,要偏向温补,忌吃寒凉食物。
第五招:调养情绪,收敛元气
一般来说,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烦躁不安或悲愁伤感。所以秋季养生更要注意调养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以温顺的心态看待一切事物。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多外出观赏风景,听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可使忧愁顿消,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乐趣。
在秋主“收”的原则下,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在时令转变中,维持心性平稳、清明,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气温下降时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但是秋冻也不要过头,尤其是对有呼吸系统疾病、胃病、关节炎等病史的人,要适当保暖,不受冻,防止旧病复发。
第六招:进行温和运动
秋季天高气爽,空气清新,保持每天做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冷刺激的防御能力。
秋天易患疾病和心肺有关,适宜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秋季的发病率。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尤其伸展动作,可帮助拉身,维持身体灵活度,强化循环。
秋天运动慎防过度。秋季人体的阴精阳气正处于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损耗津液。应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太极拳、做操、瑜伽等,使周身微微汗出即可。建议老年人多缓步走,年轻人可快步走,走到微喘或微微出汗。
第七招:多喝盐水蜂蜜水
秋天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我们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液”,以缓解干燥气候对于人体的伤害。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因为水分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我国古代医学家就替我们提供了一条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
链接:
分时抗燥 各有侧重
初秋:8月初~9月初
秋季,草木零落,气清风寒,宜进补养物以生气。初秋进补宜先调理脾胃。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否则,营养物质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利用,甚至还会引起疾病。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
中秋:9月中旬~10月中旬
中秋炎热,气候干燥,常会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甚至痰中带血,皮肤干涩,气喘胸痛、大便干燥等病症。秋燥症的预防与调养常需润肺,可多吃梨、荸荠、藕、柚子、蜂蜜等清凉润肺食品。
晚秋:10月中旬~11月初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中风等危及生命。所以,那些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那些长期病号、弱不禁风的人是不宜“秋冻”的,要适当保暖
责任编辑:医药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