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中国药企大规模出海或不当时

2012-09-16 16:37 来源:医药观察家 作者:卢礼强我要评论 (2) 点击:

医药观察家:近年来,随着国家医药政策的频频出台和实施,我国医药产业正逐步开始进行转型升级,从全球范围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医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吴兴宇:客观地说,没有质的变化。从当前全球医药产业格局来看,中国还是以出口原料药为主,尽管近年来中国制剂产品出口增长比例较大,达到两位数以上,但是基础非常差,最大的自营制剂出口企业每年的海外市场销售额也不超过1亿美元,而排在前几位的基本上都是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只能算跨国药企自己的全球市场的布局。可以说,中国医药对外贸易仍然以原料药大宗商品为主,而制剂产品还处于一个中低端市场,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医药观察家:对于国际医药市场,中国药企应该如何进行分类?目前中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表现如何?

 

吴兴宇:简单来看,国际市场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发达国家的规范市场,这个市场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像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其药品监管非常严格,二是像巴西、中欧甚至发展水平非常高的中南亚国家,有一定的监管水平,用药水平比中国还要高一些;第二个层次是比中国更低端的市场,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监管,但水平比中国低,这类国家较多;另一类是监管非常落后的贫穷国家。

 

目前,中国药品在第二层次的市场已经占有很大比重,主要竞争对手是印度。但是在第一层次的市场,真正走出去的中国药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事实上,中国药企都希望进入第一层次的市场,但前提条件是企业本身水平要比较高,特别是GMP方面,只有切实达到GMP的规范和要求,而不是一个花架子,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医药观察家:据媒体报道,中国出口的一些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这是否会对中国药企走向国际市场带来较大的影响?

 

吴兴宇:目前中国出口的药品质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国内有很多没有资质或者资质不齐全的药企在做出口,通过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降低药品价格,用低价甚至低于成本价的策略参与国际竞争。再加上中国制剂产品的出口对象多为不发达国家,其药品监管水平非常低,当地的奸商又拼命压价,形成了不良的声誉。另一方面,中国药企的GMP处于全球平均水平,占出口额50%左右的药品批次质量是比较稳定的,反过来说,有50%的药品质量不稳定,更何况一只苍蝇会坏了一锅汤,那怕只有1%批次存在质量问题都会给中国药企及产业发展带来恶劣的影响。

 

医药观察家:就现状来看,在大批药品专利到期、跨国药企进军仿制药、中国药品质量标准提高的背景下,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制药企业是否迎来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最佳时机?为什么?

 

吴兴宇:机会永远存在,关键是对于什么样的企业而言。中国药企是否迎来跨出国门的最佳时机,其实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并不仅仅是市场需求的变化。现在可能比以往没有大量专利药到期的时机要好一些,需求扩大显然会带来刺激,但这不是根本的,因此当前未必是很大的机遇。中国是仿制药生产大国,从目前国内的制剂产品和药企来看,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到位,远没有到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的时机。个人认为,目前是一个蛰伏和培养内力的阶段。

 

医药观察家:进入国际市场后续还涉及到营销渠道、招标、保险和市场管理等多个环节的问题。其中,营销渠道和网络应该如何进行搭建?与国外企业合作?打造样本市场?

 

吴兴宇:可以说,目前绝大部分中国药企还未涉及到海外营销渠道建设方面。以欧盟主流市场为例,即使跨过了准入门槛,企业最多也就是在当地找合作伙伴,有点“代工厂”的概念,有资格给发达国家生产某类药品,谈不上自己的营销、渠道和品牌。现在欧洲国家开始招标,也有中国药企参加并中标的,但数量很少。不管如何,能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不管采取的是哪种方式,都会是好的。

 

至于如何去搭建营销渠道和网络,我认为真正等中国药企走到这一步,自然就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琢磨。关键的问题是现在企业还不够资格,所以说多数中国药企应把重心放在突破注册、GMP认证等技术门槛上,只有通过这个门槛才能做后面的工作。另外,中国能够走出去的制剂产品还是太少,附加值太低,因为中国出口的很多药品可能连仿制药都谈不上,产品在数十年前就过了专利期,获取的利润无法支撑企业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因此,产品本身的属性决定了中国药企暂时不可能更进一步。换而言之,中国药企要想走出去,需要先找到合适的、有附加值的产品。

 

医药观察家:中药国际化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吴兴宇:如何能够被西药科学方式接纳是中药走出去的关键。由于中药有独特的体系,而这套体系又不能被现代医学所完全证明和认可,在西药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中药要想实现普遍的国际化,不是单个企业能做成的。像天士力的丹参滴丸,可以说是中成药国际化最前沿的产品,但这只是企业行为,不具备普遍性。现实情况是,中药出口普遍不按药品监管的方式销售,通常是以食品、草药的形式,有一定的市场,但不是主流,而且附加值很低。

 

医药观察家:有观点认为,国内制药企业应该打造一个阵营(比如20家厂家、50-100个仿制药进行打包)共同走向国际市场,您认为这种模式是否可行?

 

吴兴宇:不妨先看看中国企业的做事方式,在国外市场,中国企业通常喜欢“内斗”。所以说打造一个阵营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更不必谈后续的合作。中国企业多抱着“宁可自己什么都做也绝对不跟其他中国企业合作发展”的思维,以VC出口为例,中国几家大型VC企业只要联合起来,完全可以垄断全球的VC市场,但现实却是大家都只注重眼前利益,却没有想过团结在一起对今后的发展更有利。因此,个人对中国药企抱团走向国际市场的模式不看好。

 

 

【精彩观点】

 

◆尽管市场需求的变化带来刺激作用,但当前并不是中国药企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的时机,更适合进行蛰伏,需要5-10年的时间去苦练内功。

 

◆目前很多中国药企,可能更注重国内市场,毕竟这个市场很大,但也要逐渐去闯闯全球市场。需要强调的是,企业一定要踏踏实实、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内功练好再走出去。

 

◆发达国家的药品监管非常严厉,一旦药品出了任何不良反应或者因为质量而造成事故,企业会倾家荡产。

 

◆中国企业喜欢内斗的做事方式,以及宁可自己什么都做也绝对不跟其他中国企业合作发展的思维,决定了抱团出海无法实现。

 

◆中国药品监管水平已经在不断提高,而要想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不是单个药企的问题,也不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更关键是能不能真正做到位。

 

◆中国的利益问题通常呈现出多元化,有许多利益很难处理,在医药领域同样如此,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很难开药方。

Tags:中国药企 大规模

责任编辑:中国医药联盟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9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