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夏天出汗多,很多人都会及时补充水分。不过,夏天要多喝温的白开水或热茶,更能解热除烦、止渴消暑。这是因为热水含有能量,利于毛孔打开排汗,解除热气闷在身体里的状况;而冰水则有“阻挡”作用,不利于气血循环。
多喝温的水,多洗温水澡
夏天出汗多,很多人都会及时补充水分。不过,夏天要多喝温的白开水或热茶,更能解热除烦、止渴消暑。这是因为热水含有能量,利于毛孔打开排汗,解除热气闷在身体里的状况;而冰水则有“阻挡”作用,不利于气血循环。实践证明,热茶的消暑降温功效明显超过各种冷饮。这是因为溶在热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和芳香物质,可兴奋大脑神经,有利于对体温中枢进行调控,并能强心利尿,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加快代谢,使体内多余热量随尿液排出体外。
有些人习惯夏天洗冷水澡,即使大汗淋漓、身体发热冒汗的时候也直接冲冷水,这样寒气会顺着打开的毛孔进入身体,人容易因此而生病甚至发高烧。不妨试试温水澡,虽然会多出汗,但是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还能锻炼身体。
适度制冷,和缓降温
可以在居室放些冰块,在室内放几盆清水,或在地上洒些清水,多擦几遍地,都有助于吸收一定热量。无论电扇还是空调,尽量不要直接对着身体进行降温,应用“微风”或“摇头风”。尤其是睡着后,即便是年轻人,也不要调到高风档对着吹,以免面部、腰腹、关节等处受寒引发疾病。最好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5℃~27℃之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10℃,开机1~3小时后关机,并开窗通风。
夏天可以多扇扇子,既不伤身,还可以锻炼肢体,对防治上肢麻木疼痛、肩周炎、高血压等有一定功效,特别是有意识地多用左手摇扇,还可起到活化右脑、开发右脑潜能、预防中风的功效,可谓一举多得。
多吃酸和苦,心静自然凉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白居易有诗《消暑》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可见,散热由心静,心静则身凉,乃是古今同理的消暑之道。天气炎热,人容易变得烦躁,中医也说“夏养心”,此时应注意情绪方面的调节,保持乐观、愉快,不要过于焦虑、紧张、急躁和激动。
饮食上,夏天吃点苦,能起到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和排除体内毒素的作用,如苦瓜、莴笋等。天气炎热时,还可以适当吃些醋。醋是夏天的保健佳品,可促进食物中铜、锌、铬、钾等微量元素的溶解和吸收,有助于人体代谢,从而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同时,醋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促进含钙物质析出钙离子,以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减轻消除疲劳,增强胃肠道的杀菌力。因此,可在餐前适当饮用醋饮料,如苹果醋、天地壹号等,也可以用醋自制一些凉拌菜,如拍黄瓜、凉拌腐竹、茼蒿等,还可以自制一些山楂红糖水或酸梅饮。
出门避时段,用药不乱服
夏天外出应避免烈日暴晒,尤其是到海边、沙滩和山顶,应格外注意防晒。外出要撑伞,戴太阳帽,并根据个人肤质选择合适的防晒霜涂抹。衣服最好以吸汗、通风、透气的棉质浅色衣物为主,尼龙、化纤等材质的衣服很容易将热气捂在身体里面,加剧中暑危险。夏天阳光最强烈的时段是上午10点至下午3点,为防止晒伤,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
长时间在户外工作或活动时,要准备一些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丸、十滴水、仁丹等,并掌握一些基本的中暑急救方法。不过,药品比较特殊,要根据中暑症状有针对性地服用防暑降温药,不能乱服。
责任编辑:中国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