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职场 > 职场生涯

性格内向者的职场突围

2012-07-10 10:40 点击:

核心提示:  在职场上,外向性格主导的工作格局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内向性格则更多地被曲解为一种性格缺陷。性格内向的人为了融入环境,甚至不得不暂时压抑自己本来的天性,强迫自己变得“外向”起来。

核心提示

  在职场上,外向性格主导的工作格局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内向性格则更多地被曲解为一种性格缺陷。性格内向的人为了融入环境,甚至不得不暂时压抑自己本来的天性,强迫自己变得“外向”起来。

  除了刻意改变和被动适应,性格内向者怎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机会、信任和一个宽松友善的职场环境?

  近期的一则新闻,似乎成为性格内向者在职场中弱势地位的最好诠释:一名27岁的报考者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考试、面试和体检,而且面试成绩和总成绩排在报考岗位的第一名。但此后,她却接到了招录单位人事处的电话,称她“岗位匹配度不够”,理由是性格内向,被取消录用。

  当我们聚焦于事件本身时会发现,如今这个推崇竞争、追求效率、强调人际关系、比拼体力精力的职场大环境,似乎一开始就是为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准备的。他们擅于沟通,认识很多人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朋友;他们精力充沛,喜欢处于各种各样的事情之中;他们反应迅速,因此更容易成为会议室里的主导者和团队中的意见领袖。

  有数据显示,在人群中,性格外向的人占75%左右,这就是说,作为社会上的大多数,性格外向者影响了整个文化以及对性格内向者的看法。有人做过研究,无论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都倾向于认为,理想的自我应该是性格外向的。可见,我们生活在迎合、赞美外向性格的文化之中,我们都明确地知道,外向性格是应该的、更好的。

  在职场上,这种外向主导的格局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内向则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性格缺陷。内向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甚至不得不暂时压抑自己本来的样子,强迫自己变得“外向”起来——这让他们感到很大的压力,反而更不利于发挥潜能。

  除了伪装,性格内向者的出路在哪里?

  莫名其妙的差评

  曾经接触过一个实习生,她简直是我所有见过的人里,最“闷葫芦”的一个。

  每天,她进办公室时冲大家说一句“早”,下班时打个招呼“要是没什么事我就走了”,除此之外,这一整天待在办公室的时间,她能独自坐在角落一言不发,翻阅资料或者拿着本书全神贯注地阅读。

  这样的工作状态很容易得到差评,尤其是在其他实习生恨不得对指导老师贴身紧逼的强烈对比之下,我能感觉到,办公室里的每个人对“闷葫芦”都有一种隐隐的不满。

  对“闷葫芦”来说,这样的差评并不公平,因为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就工作本身而言,其实她并没有比其他实习生少做了些什么。唯一的区别是,其他的实习生把领导布置的任务交上去之后,会三番两次地追着问:“怎么样?能过关吗?还需要我怎么改一下?”而她却从来不主动说一句话,除非指导老师走过来告诉她,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工作态度出了问题?似乎也不是。文案几经反复,推翻,重来,再推翻,再重来,她每次都微笑着欣然接受,从不闹脾气使小性,甚至连句抱怨的话都没有。别人遇到困难更愿意追着老师请教,而她获取经验的方式是一遍遍翻阅资料,自己从中提炼总结。——你怎么能分辨这两种方式哪个算是工作态度更积极?

  当我后来意识到这些的时候,这个“闷葫芦”早已远离了我的生活,并且再不会有机会重逢。说实话,当年我也是给了她差评的,并且给得理直气壮:“一个实习生,怎么能这样?!”直到不久前,和一个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朋友聊天时回顾起这段往事,他听了我的抱怨之后忽然说:“你从来没打算公平地对待她。”

  醍醐灌顶。

  我发现,“怎么能这样”的不满中其实隐含了一个预设,那就是我们把外向者的方式当成好的、正确的、有效的、唯一的,全然无视与之相反的内向者正在以其他方式默默作出的努力。尽管从结果来看,二者的工作在质量和数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工作态度也无从指摘,但标准的倾斜已经很难让人们心里的天平回到平衡状态。

  现在想来,如果当初我可以放下成见,从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方式的角度来对待这个内向的实习生,试着理解她的个性,接纳她的节奏,或许我们的合作会顺利很多。

  如何识别性格内向的人

  在一本叫做《内向者优势》的书中,作者Laney博士告诉我们,内向的人并不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性格孤僻、少言寡语、拘谨害羞、离群索居。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从自己的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中获得精力。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者孤僻的,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头脑内部,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来恢复精力。

  有心理学家总结出性格内向者在职场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喜欢安静以集中精力做事;可能在交流方面有困难;知道的东西可能比所显露出来的要多;看起来可能安静又疏远;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不会坦白地主动说出来;喜欢解决复杂的需要长期考虑的问题,擅于注意问题的细节;不喜欢别人闯入和干扰自己;在讲话和行动前需要思考和反省;对独立工作感到满足;不喜欢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工作环境就像社会竞技场,需要与性格内向者的天性相反的能力,这让他们更倾向于以使自己受到忽视的方式行事。在书中,Laney博士总结出性格内向者职场困境的三个来源:不愿意在会议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能有效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工作节奏很慢。

  现实中类似的场景俯拾即是:有些人在会议时往往习惯于专注地倾听,讨论环节却一言不发,即便被点到名字要求表达意见,也总是支支吾吾词不达意。需要当众发言时大脑忽然一片空白,这是内向者的典型表现,也是他们挫败感的主要来源。其实,如果是在不受人干扰的环境中,内向者完全有能力把各种信息混合在一起,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但这需要时间。而且在会议上,既要吸收所有的新信息又要形成相应的观点,这对内向的人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

  性格外向者喜欢“求评价”“求认同”,这或许是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内在动力之一;而性格内向的人并不需要这种来自外界的认同——尽管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成就被欣赏,但受到大众的关注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甚至没有安全感。

  一个老同事就是这种典型的性格内向。刚开始你总会觉得他反应慢,一旦进入多任务模式大脑就会死机。别人滔滔不绝发表观点时,他就只是坐在那听着,万一被领导点名发言,多半是结结巴巴地应付两句:“这个不太好说,嗯……我还得再想想。”但后来接触久了就会发现,沉默寡言丝毫掩饰不住他的才华,无论是写文章、写报告还是写总结,他总是结构清晰、观点鲜明、逻辑缜密,那股扎实劲儿甚至会让人羞愧,觉得自己之前迅速反应并脱口而出的那些太过粗浅,经不起任何严谨的推敲。

  内向者通常比外向者节奏更慢——在工作中,他们希望有时间来全面地考虑问题。他们慢吞吞地讲话,因为他们需要在深思熟虑后才可以表达观点。而在职场上,这样的行为通常被误解为不机灵,对工作不热心,或是难以胜任。

  对内向者来说,主动选择更合适的职业和更适合的岗位,也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职场突围的方式。那些可以独自完成的工作、不需要即时反应的岗位、更依赖文字而非语言的职业或许更适合他们。

  内向并非“二等个性”

  个性这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它具有遗传基因,左右着我们一生的基调,且相当稳定。这意味着,强迫自己改变个性,训练或者伪装成性格外向的人这条路走不通,那只会让人变得扭曲。

  需要强调的是,内向并不是“二等个性”,和外向一样,它同样有优势和劣势,也永远有存在的意义。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接纳自己的个性,然后重新认识内向的宝藏——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观察力,摆脱限制、思考问题的习惯,作出不寻常决定的意志力,以及使外界放缓脚步的潜力。

  职场不应以改变性格为己任。但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寻求一些小小的改变,可以让内向者的职场之路变得更加顺畅。

  第一,提高能见度。内向者之所以被误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别人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什么都没做。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会议讨论还是团队活动,你需要让同事们知道你确实在积极地参与其中,并非是来“打酱油”的。

  你可以在走进会议室的时候向房间里其他人问好并微笑。可以在同伴发言过程中使用身体语言,比如身体转向发言者、眼神交流或者频频点头,来让其他人知道你在认真倾听。可以在被要求发言又没想好说什么的时候给出更积极的表达:“对这个问题我想再考虑一下,然后再告诉你们我的想法。”当然,还可以在事后通过邮件和同事进一步深入交流,并且在所有自己的工作成果上署名。

  ——这一切,实际上是在用一些很小的付出,给你的深思熟虑赢得时间。而同事和上司也会因为你的这些细微举动感到安心和踏实。

  第二,释放正能量。尽可能多地释放正能量会让你的职场氛围变得更轻松,也会让同事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宽容你的“不合群”以及“反应慢”。而且很多时候,一些非语言的方式甚至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比如,用微笑的方式和同事们打招呼,及时对合作作出反馈并对同伴的付出表示感谢,在公司集体出游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在同事生日那天主动送上祝福等,这些小小的举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大家把你视作团队中的一员。被团队接纳,也就意味着你为自己内向的个性赢得了生存空间。

  在《工作中的类型论》一书中,作者讨论了性格内向和外向人在工作中的差异:“与将个性展露无疑的性格外向者不同,性格内向的人通常较为谦逊。你可以通过观察了解性格外向者的一切,而对性格内向的人来说,你看到的只是他们个性中的一部分。他们内向个性中最丰富多彩、最值得信赖的部分并不一定会与外在世界分享。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彼此相互信任,并且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才会慢慢开始展现自己的个性。”

  ——所谓性格内向者的职场突围之道,我想,正是通过这些小小的技巧,为自己赢得时间、机会、信任和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吧。

Tags:职场 性格

责任编辑:陈竹轩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