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国家药监局:人工熊胆疗效尚得不到肯定

2012-02-24 21: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松涛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归真堂拟上市引发了社会对熊胆问题的关注,有声音认为人工熊胆之所以没有获得审批,是因为背后有复杂的利益关系,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予以否认,他告诉记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代表的是公众利益,跟养熊业不可能有任何利益关系。

归真堂拟上市引发了社会对熊胆问题的关注,人工熊胆一直没有获批也引发了媒体的质疑。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人工熊胆的审批涉及的利益太多,因此迟迟未能获批进入市场。那么,人工熊胆在疗效上到底能不能取代天然熊胆?为什么研制29年迟迟没有获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告诉记者,“人工替代品本身是很复杂的,其工艺水平、临床效果能否达到天然品的水平,需要大量的专家论证才能得出结论。”人工熊胆还处在审评阶段,如果能达到要求,就能获得审批,从而进入市场,但不能说为了找到一个替代品,就要求药监局批准一个达不到要求的东西。

人工熊胆与引流取胆赛跑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相关部门对熊胆的生产供应就开始寻找新方法。

作为中药材的一种,熊胆一直紧俏。

根据1983年的有关统计,当时我国紧缺药材有111种,其中34种贵重药材中,动物药材占12种,这其中,就包括熊胆。

我国人工熊胆研发项目负责人之一、沈阳华星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原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姜琦回忆称,当年卫生部开会,领导提到,动物保护法很快将实施,到那个时候,熊胆的来源就将没有了,号召大家研究熊胆的替代品。

“当时几个相关研究的学者觉得要为国家作贡献,就申请了人工熊胆的研究项目,获得了立项。”姜琦说。

1983年,卫生部批准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承担人工熊胆研究项目。

1989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从野生熊身上获取熊胆的方式成为不合法的方式。对熊胆替代品的研究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当时的研究者并没有预料到,这项研究将会经历怎样的坎坷。

差不多同时期,作为获取熊胆的另一种方法,引流熊胆技术从朝鲜被引进中国。

自此开始,人工熊胆研究、引流熊胆技术就展开了一场赛跑。

经过对天然熊胆的详细研究,人工熊胆研究项目组拿出了研究成果,并认为经过药效学、药理学、毒理学研究,人工熊胆达到了与天然熊胆近似的水平。

1990年,卫生部药审办对这项成果作出批复,认为人工熊胆在质量标准、长期毒性等方面均已符合药审要求,并认为该原料药为牛磺酸与熊去氧胆酸的结合型,较日本产品(游离型)近似天然。在临床中,要密切注意人工熊胆与天然熊胆、引流熊胆在功效上的差异,以确定治疗范围。

不过,这个批复中还有另一句话:目前引流熊胆已经可以满足药材所需,请开发时注意。

这句话当时并没有引起项目组注意。

从1990年10月至1991年11月,根据卫生部药审办指定的、高益民教授设计的临床实验方案,人工熊胆项目完成了第二期临床试验。参与二期临床实验的包括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曙光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第二期的临床试验,确定的病种有两个,一个是高血压,另一个则是扁桃体炎。

“1992年3月,卫生部药审办召开全国新药审评会,当时正值审评专家换届,两届专家对人工熊胆的临床方案与临床结果一致通过,并认为这是中医药科研的创举。”姜琦说。

1992年4月,卫生部要求人工熊胆扩大几个病种试验。

“当时卫生部药审办一位姓杨的处长告诉我们,认为人工熊胆将来可以出口,而引流熊胆不能出口,但人工熊胆前期的临床研究,病种太少,需要增加几个病种。”姜琦说。

按照要求,人工熊胆研究项目组在前期高血压、扁桃体炎的基础上,增加急性眼结膜炎、胆囊炎和痔疮的临床试验,后三项病种的临床试验共做了480例,于1995年完成。

正是由于增加的这3个病种,最终导致了人工熊胆产品的难产。

“不巧的是,1995年开始,国家开始体制改革,项目组突然就没有了资金来源。”姜琦告诉记者,当时项目组到社会上寻找企业资助,但没有企业肯买这个技术,因为引流熊胆已经可以满足市场需要了。

项目组尽管无奈,但并没有放弃。2002年,经过争取,从沈阳市有关部门获得了四五万元的资金,项目组赶到上海去拿过去临床试验的病例,但经过7年的搁置,原有的人员退休的退休、出国的出国,480个病例只找到了100多个。

项目组再次向有关部门申请审评人工熊胆项目。这个时候,我国负责药品审批的主管部门已经从卫生部转变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疗效得不到监管部门肯定

2003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人工熊胆研究项目组发来回复。这次的结论与1992年的结论不同。

这个结论称,由于该产品(人工熊胆)与原来的熊胆粉功能主治相差悬殊,两者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称人工熊胆不合理,请进一步修改名称,以免造成误会。

项目组感到很意外,姜琦觉得,产品的名称是符合新药申请规定的,经过各种试验论证,人工熊胆与天然熊胆是近似的。“我们拒绝修改名称,但也失去了一次获得审批的机会。”

事后,项目组成员分析原因时认为,应该就是急性眼结膜炎、胆囊炎和痔疮的临床试验病例太少,所以才导致不能通过审评。

2004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给人工熊胆研究项目组发来回复:由于该产品与熊胆粉功能主治相差悬殊,两者难以相互完全替代,名称称人工熊胆欠合理。

“我们觉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认为人工熊胆对痔疮的疗效不肯定。”姜琦说,项目组决定补充临床试验。

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来意见,认为人工熊胆的补充资料未能全部说明之前通知中的问题,比如就缺少人工熊胆对目赤肿痛的临床试验报告。

2006年8月14日至2007年5月7日,项目组再次进行了补充临床试验。该试验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完成,得出的结论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与天然熊胆无显著差异,可以1∶1替代。

在此之后,虽然人工熊胆项目组继续上报材料,并于2009年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审评会议上进行了答辩,但一直没有获得相关的答复意见。

“我们在药品审评中心的网站上曾经看到过,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人工熊胆的申报材料发回药品审评中心重审。”姜琦说,也曾多次找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答复是“一直在研究”。

姜琦并不认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做法没有理由,但让他着急的是,由于在审评上的不顺利,人工熊胆没能抓住机会,反而让引流熊胆成为市场上的唯一产品。

“客观地说,在80年代寻找熊胆替代方法的时候,引流熊胆为解决熊胆药品的紧缺起到了作用。”姜琦说,但科学发展不能几十年停留在这个水平,在目前看,引流熊胆在朝鲜、越南、韩国等国家都已经被禁止,已经是落后的技术,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法。

据姜琦介绍,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北京市曾向中央打过一个报告,要求取缔引流熊胆,但最终并没有获得支持,原因就在于,在没有新的熊胆替代产品面市前取缔了引流熊胆,中药就失去了这种珍贵的中药材。

亚洲动物基金对外事务部总监张小海告诉记者,目前中国还有11个省有养熊场,进行引流取胆。市面上,1公斤的熊胆粉售价超过4000元。这个行业是一个神秘的行业,没有公开的数据和信息,没有多少人了解这个行业的利润究竟有多大。

按照亚洲动物基金提供的数据,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含熊胆的药品有243个,熊胆制品生产厂家194家。其中102个是熊胆粉、熊胆丸、熊胆胶囊,此外,还有熊胆救心药、护肝药、痔疮药、眼用药、止血药等。

与人工熊胆类似,作为珍惜中药材的替代研究,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人工虎骨、人工犀牛角等都已经获得审批。有一种声音据此认为,人工熊胆之所以没有获得审批,是因为背后有复杂的利益关系。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予以否认,他告诉记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代表的是公众利益,跟养熊业不可能有任何利益关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确保公众用药安全、国家医药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会考虑动物保护,但人工熊胆能否真正替代天然熊胆,还是要通过专家的论证。

Tags:国家药监局 人工熊胆 归真堂 疗效

责任编辑:refine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