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大概是从宋、元时,就有“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的说法,明、清时期的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由于提出和发展这种论点的医家名气很大,临床上又能找到一定的病例依据,人们因此广泛地接受了这种说法。
大概是从宋、元时,就有“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的说法,明、清时期的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由于提出和发展这种论点的医家名气很大,临床上又能找到一定的病例依据,人们因此广泛地接受了这种说法。
胖体质易生“痰”
所谓“胖人”,并不是按照现代的体重指数测算出来的,而主要是医生通过望诊观察判断的,除了体型肥硕丰腴,往往还具有肤色白皙,稍稍活动就喘气,虽然体胖却比别人怕冷等特点。
这里所谓的“痰”也是中医学的专门术语,有狭义的“痰”和广义的“痰”两种含义,狭义的“痰”指由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黏液;广义的“痰”是指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既可以停留或聚集在体内一定部位,也可随着人体内气的升降而四处流窜,从而导致多种病症,所以中医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说法。而且,有没有“痰”一般只能通过症状来推断,无法直接观察到,故又称其为“无形之痰”。
“胖人多痰”主要是广义的“痰”,是胖人的一种基础性体质因素。“多痰”的体质会使胖人容易得与“痰”有关的病,或疾病进程中容易受到“痰”的影响。如因痰阻滞气机,容易疲乏、胸闷气喘等;痰妨碍脾胃功能而出现痞满,有胃中壅塞嘈杂等症状;痰属“寒”,还可阻碍阳气运行,从而引起手脚冰凉或手脚麻木等。由于“痰”被认为是一种稠浊的水液代谢产物,会黏滞住病邪,所以“多痰”会导致患者在病愈的过程中,容易有一两个症状很顽固,拖延较久才会彻底消失的情况。
“胖人多痰”是对胖人体质的一种描述,如果将“痰”去除了,是不是就可以减肥呢?其实,中医学里没有这样完全对应的说法,中医减肥时确实要考虑到“痰”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一种综合治疗,包括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等。“多痰”的体质和肥胖状态的维持,两者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改变体质也可改变肥胖状态,而不能单纯靠去掉“痰”。
“瘦人”易阴虚火旺
其实“瘦人多火”的说法只说出了瘦人体质的一半特征,瘦人体质特征的另一部分是瘦人往往存在血虚、阴虚的情况。所谓的“瘦人”同样是通过望诊来判断的,即看起来形体消瘦,体型不够丰满。阴血虚主要有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心悸、肢体麻木等症状,还有面色萎黄或白皙、指甲或唇色淡白、脉细弱无力、舌淡等体征。如果是阴虚火旺则有五心烦热、咽燥口干、急躁易怒、盗汗等症状,以及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体征。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多火”,首先是瘦人有虚火的表现,比如前面提到的五心烦热,容易睡眠不好、多梦易醒,治以夜宁颗粒这样的情况等。其次,瘦人如果摄入补益的食物或药物,尤其是温性的药食,往往容易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口干、便秘等症状。
与“胖人多痰”观念的理解一样,“瘦人多火”亦是对体质的一种类似统计学的描述,是指一种生理、病理、治疗上的潜在基础和疾病转归的潜在可能。这种描述是非规定性的,也就是说形体消瘦不一定是阴血虚,一定要补;或者一定多火,一定就不会得那些大众认为是跟胖人联系在一起的疾病,如脂肪肝、高血脂等。一些基本的健康生活方式对胖人、瘦人都是适合的。同理,一些共同的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嗜酒等),对胖人和瘦人同样起到“坏”的作用。在执行健康方案和规避危险因素时,需要因人制宜地考虑个人的基础体质,体胖的人可以想想是否有痰湿和阳虚,体瘦的人也要想想是否有阴血虚和容易上火的情况存在。
责任编辑: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