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春寒料峭的时候,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坎”,迈进还是迈出,只有一步之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寒冷刺激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温度越低,体表感受越冷,血管收缩力度急剧加大,血压则一路飙升。
春寒料峭的时候,对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是一个“坎”,迈进还是迈出,只有一步之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寒冷刺激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温度越低,体表感受越冷,血管收缩力度急剧加大,血压则一路飙升。伴随寒冷空气同时来临的凛冽寒风,使空气和人体的水分消耗加速;并且寒冷天气下,很多老年人为了少上厕所,就少喝水。殊不知饮水量相对减少后,血液黏稠,血流减慢,易引发脑卒中。加之在这个阶段,户外活动还不算多,心脑血管对由静止期到活动期的负荷量的耐受性不佳,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避免“中了冷空气的招”呢?建议遵循两大原则。
第一大原则:春要“捂”
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
所谓“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应该说,老祖宗总结出来的道理:“春捂秋冻,百病不生”,是正确的、科学的。
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上要特别注意避免直面寒冷空气,避开在晨起或者是晚间的低温时间段出门,即便有事情必须出门,也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帽子、围巾、手套缺一不可。半夜起夜的时候,要注意保暖,南方地区更得重视。
在“春捂”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善于利用气象信息未雨绸缪,及早添衣,不能全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捂”。因为身体对寒冷的感觉常常滞后,迟钝于有害气象因子的到来约12 小时左右。
每遇寒潮,得在寒流过后捂7天以上,才能减去累赘的衣衫。因为冬天被“凉透”了的人体内分泌循环和体温调节机能,对春寒还比较适应,而对乍暖的气温却反应迟钝,大约需7~14 天才适应。
春捂并不意味着仅仅给身体提供了一个温室样的“衣服气候”。在衣着不太厚的情况下,每天从事户外活动半小时,使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全身发热,同样能造就一个适宜于人体的“微小气候”。运动激活了人体自身的调温反应,有利于及时对外界不良气象因子的刺激做出快速应答,弥补因衣着保暖不当而出现的疏漏,这才是主动的防御措施。
第二大原则;补对营养素
1补足400微克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很多人都觉得补叶酸是年轻人的事情,是为了孕育宝宝才需要做的功课。其实不然,中老年人补叶酸的必要性等同于育龄妇女,但作用点不同。育龄妇女补叶酸是为了降低宝宝神经管缺陷的发生概率,而老年人是为了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的研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因素,如果它在血液中的含量高于10umol/L,会对血管产生危害,是最直接、最致命的,当血管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中风症状,中风发生率比单纯高血压高5倍,比正常人高25~30倍。在我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检查项目中,也逐渐将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作为必要项目。
而叶酸能降低高半胱氨酸水平,每天补充400微克的叶酸是降低中风风险的一大法宝。考虑到叶酸与B族维生素之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由此,建议不是单一补充叶酸,而是补充含有维生素B6、维生素B12的B族维生素。
2摄入约1克Ω-3脂肪酸,改善血管弹性
Ω-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存在于自然界的很多动植物中,含量最丰富的莫过于深海鱼了,存在于深海鱼中的Ω-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EPA和DHA。近年来,由于大家对预防保健概念的日渐重视,全球同步刮起了深海鱼油的补充风潮。
1995年著名的《美国医学会杂志》、1999年美国《高血压杂志》等学术杂志刊登的研究论文频频提出,EPA和DHA可以调节血脂和脂蛋白的正常代谢,降低血管阻力,维护血管壁弹性。如能协同卵磷脂,则如虎添翼。
3多吃抗氧化剂,对抗自由基
服用抗氧化剂可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反应,减少其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通过对抗氧自由基,减轻自由基引起的血管炎症,从而预防冠心病、中风和其他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增加抗氧化剂的摄取,是保持血管健康的一种新方法。
抗氧化剂的品种非常多,有低聚原花青素(opc)、β-胡罗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等等。其中,opc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活性,是维生素C的20倍,维生素E的50倍,而且,因为分子量小,还可以进入血脑屏障和眼球,能预防老年痴呆和白内障,具有吸收快、效果强、持续久、安全度高等诸多优点。
抗氧化剂有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的区别,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不能过量服用,如合成维生素C过量服用会出现腹泻、恶心等症状。而天然提取的则相对安全。
如果有条件,建议多种抗氧化剂联合使用,一则由于它们的协同作用,效力大大增强,二则可以减少服用剂量。
4多次少量饮水,稀释粘稠血液
水,堪称是速效稀释剂。睡醒一夜后失去的水,以及日常人体自身消耗掉的水,都是让血液变粘稠的原因。饮水可使血液立刻变稀,但饮水也要讲科学。
一是喝水的时间,如清晨起床、晚间就寝前喝上100~200毫升;不要等到渴的时候才猛灌一通,尽量多次少量的饮用,保证每天补充2000ml水。
二是选择稀释效果好的水,理想的稀释水是40℃左右的白开水,因为张力和密度都接近血液与组织细胞,温度也接近人体内环境,所以,很容易被吸收入血并加以利用。
责任编辑: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