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药企经营

生物仿制药:美好前景与残酷现实纠结

2011-12-06 09:03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康义瑶 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重磅炸弹”生物药专利陆续到期释放的巨大市场空间给企业带来很大诱惑,但由于中国还没有生物仿制药的审评体系,其研发的经济、时间成本并未降低;目前企业“扎堆”单抗领域的现象更令人担忧640亿美元销售额的生物药专利即将到期,在全球引爆了一轮生物仿制药研发热潮。

“重磅炸弹”生物药专利陆续到期释放的巨大市场空间给企业带来很大诱惑,但由于中国还没有生物仿制药的审评体系,其研发的经济、时间成本并未降低;目前企业“扎堆”单抗领域的现象更令人担忧640亿美元销售额的生物药专利即将到期,在全球引爆了一轮生物仿制药研发热潮。

由生物谷主办的“生物仿制药高峰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国内生物仿制药领域的权威人士几乎悉数出席,关于该领域的市场图景、发展战略与现实担忧被热烈研讨。

国内生物仿制药领域看上去很美但很纠结:一方面是原研药专利到期释放的巨大市场空间所带来的诱惑;另一方面从审评的角度来看,中国并未有生物仿制药的概念,仍然按照创新药的审评体系,这意味着研发的经济、时间成本没见减少。最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企业研发多“扎堆”于单抗领域,估计3~5年后,产品的井喷可能会引发价格恶战,重蹈过去EPO、干扰素等生物制品的旧辙。如何引导生物仿制药的科学布局和有序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前景值得期待  

 生物制药的时代早已到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研究员李向明指出:“2007年,全球生物医药的年销售额已超过750亿美元,有22只生物药成为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而到了2010年,生物药的销售额已达1400亿美元,占全球药品市场的16%。预计2020年,其在全球药品销售中的比重将超过1/3。”事实上,以单抗药物为代表,疫苗、生物治疗类药物(包括核酸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成为生物制药销售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一批“重磅炸弹”级生物药专利的陆续到期,使生物仿制药的市场规模急剧扩大:至2015年将有640亿美元销售额的生物药专利到期,是2009年的4倍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25.3%,同期生物专利药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由此引发了行业对生物仿制药市场的乐观预测:全球生物仿制药市场2020年有望达到200多亿美元,未来10年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56%。

 除了市场本身蕴藏的空间,生物仿制药在研发成本和时间的缩减是引发全球热潮的重要原因。“化学仿制药研发需3~5年,研发费用为100万~500万美元,平均价格下降25%~80%;生物仿制药研发需8~10年,研发费用1亿~2亿美元,平均价格下降10%~30%。在政府支持、合理利用资源、市场利益驱使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节省大量开支。” 原美国FDA资深药物审评专家、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龚兆龙博士指出。

中国是否能从中夺得一杯羹?中投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周锐表示:“2013~2020年专利到期高峰将是生物仿制药发展的黄金阶段,我们认为单抗药物、TNFα受体抑制剂、长效蛋白药物这些尚新型的生物仿制药在国内将产生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他看来,我国生物仿制药发展的潜力领域和国际市场相同的是——单抗药物和长效重组蛋白药物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单抗和长效重组蛋白药物最可能出现“重磅炸弹”,是医药行业的下一个“掘金地”。

在美好的市场预期下,上海医工院副院长胡海峰直接给国内企业提供了发展路径:选择良好的被仿生物药,分析其专利地图并获得对照药品;建立多种分析程序,详细研究被仿药的各种特性,确定仿制计划(cDNA、载体、宿主、发酵、纯化、制剂);寻求多种关键技术,支持提高生物仿制药的研发整体水平;由于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够满足生物仿制药评价等效性要求,要充分利用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  

 审批之虞与井喷之忧  

在生物仿制药越来越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各国政策正逐步完善。欧盟生物仿制药政策最早得到完善,已于2005年出台《生物仿制药指导原则》,2006~2010年陆续出台9个细分领域的指导守则;而美国则态度相对谨慎,2007年参众两院通过《生物制品价格竞争和创新法案(BPCIA)》,并提交国会,但至今仍未获批;日本、韩国、加拿大、WHO等国家和组织参照欧盟,相继出台了生物仿制药申请指导原则。

而这方面中国则尚存差距,“未来生物仿制药比化学仿制药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这类药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希望我们国家能尽快与国际接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杨胜利呼吁。

事实上,这正是国内生物仿制药的纠结之处。目前中国生物制品是按照新药申请程序注册,如何确定生物仿制药的简略申请,尚没有确切法案。这一状况也引发争议。一方观点正如杨胜利所呼吁的,主张“生物仿制药的审评应与新药相互独立,尽快与国际接轨”;另一方观点则认为,“中国对生物仿制药的审评仍应该保持趋严的态度,以免引发行业的盲目追逐,造成恶性竞争”。(下转8版这一担忧不无道理,数据显示,从1989年第一只重组蛋白质药物产品开始,我国生物仿制药研发已有多年的历史,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只3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只有6类9只21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属于仿制。目前国内正在研究的100多只生物药物中,大部分都属于改进型仿制。而事实上,恶性竞争在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历史上早就惨烈上演过,国内EPO、干扰素等早期生物制品就经历过从单价数千元到目前几十元的跌落,一些生物制品企业在价格战中一蹶不振。

嘉和生物药业战略合作总监陈如雷表示:“国内EPO等市场曾一窝蜂而上,其利润远远无法与美国Amgen相比。未来中国的单抗仿制药市场,会不会也一样?但愿能进入有序化发展,合理有序竞争。”

事实不容忽视。目前国内抗体领域已呈现同质化竞争的趋势:销售阶段企业5家,临床阶段8家,临床前/拟投资的15家。上海赛金生物公司副总经理董健也提醒业界要理智对待,在他看来,生物仿制药被作为新药对待,其临床和药品注册将耗费巨大的时间与财力;而原专利药具有品牌优势,患者接受度较高;再加上部分欧美药厂也在进入该领域,将来会与我国药企展开激烈竞争,“10年内有可能形成同质化产品的激烈竞争。” 

 

Tags:销售 生物仿制药

责任编辑:露儿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