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药企经营

医药产业研发引领药企蓝海

2011-10-14 10:07 来源:搜狐健康 作者:刘国锋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从盈利利器,到亏损源头,维生素C带来的业绩增长风光终究不再。虽然2011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额有望突破250亿元,但维生素C对东北制药的打击,已经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从盈利利器,到亏损源头,维生素C带来的业绩增长风光终究不再。虽然2011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额有望突破250亿元,但维生素C对东北制药的打击,已经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价格大跌,仅是市场无序竞争的浅层表现。2010年9月,国内五大维C巨头曾联手控产保价,不幸的是,跟风企业群起投建,加上金融危机减弱需求,劳动力、原材料、能源运输推升成本,导致维C价格长驱直下。目前,全球市场年消费量在11万吨左右,国内五大巨头的产能却逾10万吨,国内总体产量超过20万吨。青霉素等原料药也面临相同的处境。

  除技术门槛低外,深藏在危机背后的是国内药企创新能力、转型能力的不足。早期跨国药企迫于环境、成本压力,不断向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转移原料药产能,一度很受国内企业欢迎,生产企业备感陶醉,但伴随生产大军扩大,国内龙头企业与小企业一并陷入产能过剩、价格下挫的恶性循环。“金饭碗”变成“大路货”,留下来的则是环境污染、企业亏损、转型乏力的现实。这种后果短期难改。

  反观亚洲发达国家医药产业的发展,在企业度过早期“代理制”或原料药阶段后,快速转向首创药和仿制药的研发,最终形成不可小觑的研发能力,树立起一批如武田、山之内等规模的制药企业。不但牢控国内市场,同时能抵抗欧美医药巨头对本国市场份额的蚕食。这给国内原料药企业很好的启示。

  7月份以来,西成药出口快速增长,为向制剂业务转型的原料药企业打了强心剂。但数据表明,这是因为跨国药企逐步将制剂生产向中国转移,促成我国制剂出口快速增长的结果。7月份,我国仅对欧盟和澳大利亚两国市场的出口增幅便分别达到84.3%和1366.14%,规模进一步扩大。

  可想而知,如果仅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或许还会出现。在医药产业全球流动加快的背景下,跨国药企已逐步适应中国的高行政壁垒,正通过与国内企业、医院、科研院所展开合作的形式占领市场。诺华、阿斯利康、赛诺菲·安万特等企业已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强弱对比明显的当下,国内药企须避免沦为配角。与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业务转型相比,未来的高速增长必须依靠新的蓝海。目前,医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使医药企业缺少持久研发的动力。但惟有突破原料药的结构壁垒,向研发找出路,构建新药“蓄水池”,才能在力保国内市场的同时,与欧美发达国家药企同台共舞。

  对上市药企来说,完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增强长期盈利能力。向研发找出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Tags:维生素C 医药产业 原料药企

责任编辑:露儿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