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药企风云

默克制药的OTC软肋“HOLD不住”

2011-10-04 13:42 来源:中国医药营销联盟 我要评论 (0) 点击:

默克将所持OTC药物合资企业股份出售给强生

9月28日,制药行业巨头默克制药公司表示,该公司已经与强生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将出售其所持有的该公司与默克的一家合资非处方药(OTC)制药公司的50%股份给强生旗下子公司McNeil PPC Inc.。

根据协议,默克公司将获得1.75亿美元的一次性付款。该合资非处方药制药公司将被更名为McNeil Consumer Pharmaceuticals Co.,将继续销售Pepcid,、Mylanta和Mylicon等非处方药。

 

默克存在“三大软肋”?

  默克在制药领域中是以生产销售处方药物为主,对OTC领域比较陌生,特别是其很晚才进入中国OTC市场,相比于杨森、诺华、惠氏外资药企,它显然缺乏中国市场操作经验,这显然是其不足的一面。同时,默克自从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都是亏损经营,进军OTC市场更是分散其精力,因此在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后,舍弃OTC市场是完全有可能的。

  默克第二根“软肋”是没有自己的OTC销售队伍。在2003年默克于上海、成都两地举行的盛大产品招商会可以看到,默克进军中国OTC市场采取的是有别于大多数已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制药企业采取的办法,杨森、诺华等都拥有自己的销售队伍,而最近进入中国OTC市场的阿斯利康采取的营销方式也是自建销售队伍,这对不熟悉中国市场的跨国药企而言,更加便于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默克原本希望依赖经销商快速建立销售通路,但事实上销售通路并没有因建立起来,这大大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市场开发和推广。

  默克第三根“软肋”是在激烈竞争中优势难以显现。一年多前默克进入中国止咳市场后笔者分析该市场时曾在行文中写道:“而今,默克又加入了止咳市场的争夺,而且坚信自己的产品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来势汹汹的迹象让人们对止咳市场的未来变化趋势难以预测,因为毕竟将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事实正是如此,与默克几乎同时进军中国止咳市场并表示要叫板香港京都念慈 蜜炼川贝枇杷膏的,还有“鲜芦根雪梨膏”等止咳产品,而大多中国人在对喉咙疾病的自我药疗中,往往更倾向于中药产品,这让默克止咳药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显示不出优势。默克重点推出的另一个药物是用于治疗感冒,而此时,中国感冒类OTC市场可谓产品林立,各知名品牌均有其不同的治疗诉求,再寻求新的概念并不容易,默克的感冒药物同样在市场中缺乏特色与优势。

新闻延伸>>

2007年,默克保健食品重返中国OTC市场

2005年试水中国OTC市场失败后,德国默克公司今年将凭借其维生素产品重新打入中国的OTC(非处方药)市场。默克中国区业务运营总监严知愚日前透露,默克公司首个维生素方面的OTC保健食品将在几个月内进入中国市场。

  默克中国区CEO马丁表示,此次默克将全球自有的OTC品牌带入中国,而不是沿用本地品牌。目前默克在国际市场上做得最好、利润回报最高的就是维生素药品。默克认为,把全球在OTC领域,尤其是维生素领域的强大产品引进中国,将有助于默克在中国开展OTC业务。

2006年,默克表态出售非处方药业务 欲做全进口OTC业务

向来低调行事的德国默克集团昨日首次就去年出售中国非专利药业务一事表态。默克中国区CEO马丁表示,出售此块业务后,默克将进一步借助进口国际化产品来拓展中国市场。

“出售(非专利药)并非是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马丁说。

去年3月,默克将其中国附属公司香港“默克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全资子公司——默克雅柏药业(中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和137名员工以及下属非专利药品业务、设于中山的生产厂房全部出售给了香港欧化药业。

默克方面一直对此保持缄默,由此,业内纷纷猜测默克已对中国的非处方药(OTC)及非专利药市场失去信心。

“事实上,当时在中山厂房中生产的都是中国内地品牌的药品,而且只供香港市场。但随着默克战略的调整,公司觉得应该把默克在全球市场上国际品牌的OTC产品引入到中国。因此,我们才会出售这几块本土业务,今后的OTC将全部进口。”马丁说。

默克的OTC业务在全球市场已经营得非常成熟,且在整个集团中起到非常重要的现金流作用,默克每年将销售额的25%用于新药研发,而研发资金主要源于OTC带来的现金流支持。

马丁同时表示,中国市场OTC的进口将是整体品牌的引入,目前有些药物已在中国进入注册程序。此后,中国市场也将专门设立OTC销售队伍。

虽然默克方面表示,未来几年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会更大,但马丁仍然坦言,去年默克在华的销售额只有6000万元左右。“目前在中国仍是投资期,因此利润是负增长,未来几年可能还是这个情况。”

马丁同时表示,今后也不排除在中国市场的并购,“董事会对中国市场很有信心,并购会对我们在中国的发展很有帮助。”

2003年,德国默克高调进军中国OTC非处方药市场

2003年9月初,德国默克集团在上海宣布:从即日起正式进入中国OTC(非处方药市场)。放眼中国OTC市场现状,史克、强生、惠氏、拜耳……这些洋品牌早已占据了大半市场;新康泰克、泰诺、百服宁等OTC市场上的“主力军”个个销售额都要上亿元。要从中分一杯羹,还要“后来者居上”,默克凭什么有此自信?看着那么多国外知名制药企业来华“淘金”,德国默克不是没有心动过。早在2年前,默克就制定了进军中国OTC市场的计划,迟迟不“下手”的原因,梁霭明副总裁解释为:当时的中国OTC市场机制还不健全,进入一个并不规范的环境,风险太大。

  但在这两年里,默克也没闲着,而是展开了大量调查。对中国OTC市场的现状,默克显然了如指掌。早在2003年3月份,德国默克就在上海搞起了试点。但“不幸”的是赶上了“非典”,所有的准备工作全部白费,对此,梁霭明并不忌讳称这是一次“失败”。但“非典”过后,试点的效果非常不错,这给了默克很大信心。

  默克很有耐心,一边调查一边等待,等待中国OTC管理法规和相关药品广告法的出台、等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完善、等待中国消费者消费意识的更加成熟。现在,默克觉得条件基本成熟了,于是,搭在弦上的箭终于射了出去。

Tags:默克 强生 OTC 药物 股份

责任编辑:refine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