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市场 > 市场动态

抗生素低价抢标 迫于无奈还是深思熟虑的豪赌?

2011-09-14 09:24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杨俊坚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安徽模式”推进一年后,原本对最低价中标嗤之以鼻的大型抗生素生产企业一改过去的市场策略,将部分品牌产品也加入到全国最低价“抢标”行列。

 是迫于无奈的选择,还是深思熟虑的豪赌?

  “安徽模式”推进一年后,原本对最低价中标嗤之以鼻的大型抗生素生产企业一改过去的市场策略,将部分品牌产品也加入到全国最低价“抢标”行列。

  很显然,这是企业以利润谋市场。然而,其具体策略和思路如何?是招标政策之下的被动为之,还是从扩大产能开始就铺设的争霸路线?  

  心态现拐点  

  业内都还记得,此前安徽的基本药物招标,就曾因为大部分品牌抗生素企业提交的价格未能比一些小企业更低而无法中标,事后这些品牌企业大为不满,有企业认为,安徽的中标价已跌破成本价,企业根本无法操作;甚至有企业表示或放弃基药的生产。

  然而,安徽招标之后的半年内,这些原本“无法生产”的品牌企业的产品却以比安徽“低于成本价”还低的价格在全国中标。

  从医药经济报记者收集到的2011年甘肃、广西、河南、湖北、黑龙江、四川、山东、陕西、浙江、上海、江西和江苏共12省市的中标信息来看,头孢曲松(1g)中标的全为国内知名的大型制药企业,包括华药、石药、威奇达、齐鲁、罗欣和四川科伦旗下的桂林大华,桂林大华中标的价最低,为0.847元。

  品牌抗生素企业对待基药的投标策略已然改变。

  “没有哪家企业会鲁莽到‘卖一片亏一片’的时候还会继续做下去。”这是九州通集团业务总裁耿鸿武对此现象的第一反应。他认为,这是企业和国家政策博弈的必然结果。

  “‘安徽模式’已经基本推广至全国,基药低毛利时代已成必然。”耿鸿武说,如果一旦不生产该产品,仅仅是维护车间运转和员工工资就将是一个很沉重的包袱,且不论其中标价格是否低于成本价,除非关闭这条生产线。

  据耿鸿武介绍,从目前来看,在安徽中标的企业已经收获不小,因为只要有医生使用,在单一货源下中标,企业也实现了销量大幅增长的目标。

  这种背景下,品牌企业加入低价竞标行列的行为很正常。  

  豪赌为市场?  

  然而不仅如此。“这些大鳄正在下一盘大棋。”有分析人士把品牌企业的发展策略说得玄乎其玄,认为这些抗生素企业龙头招投标策略的转变,并不仅仅是对当下基药招标政策的妥协,更多的可能性是对未来政策和基药市场的豪赌。

  一方面,如果暂时能够牺牲产品利润来霸占市场,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持续推进,品牌企业将成为最后的胜者。比如,华北制药在投资成立华民公司时,就曾提出“3年不要利润”的发展战略,如果最终能够实现对市场的占领,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也非常划算。

  另一方面,企业赌的是部分基药产品统一定价政策的走向。按照之前的思路,部分用量大的基药品种将推行统一定价。专家预测,如果实施统一定价,很可能采用“三统一”的模式,而定点生产有可能以占有市场份额作为重要的评判指标,那么,大型企业此前投入巨资的扩产行动,以及目前在全国范围低价投标的策略就很容易理解了。

  最新业内传闻,目前已经有部分业内人士获得了统一定价产品目录,其中涉及的抗生素有六七个品种,包括头孢曲松、氨苄西林、青霉素和头孢唑林等。而巧合的是,这些品牌企业低价抢标的,也正是这几只产品。

  然而,企业投标策略的转变并未被所有人看好。

  “我们前几天才碰过头,认为统一定价推进步伐太慢了。” 曾多次参与过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此政策研讨会的鲁抗医药制剂事业部总经理谢孔标告诉医药经济报记者,统一定价不存在技术性问题,难就难在如何统一,目前连各主管部门和配套措施都未衔接上。

  谢孔标指出,此前基药定点生产推进不了的最大障碍是反对声音太大。因此,即使是部分产品能定点生产,国家层面依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全国统一的难度太大;而如果地方定点,本地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全国大型品牌企业仍然无法得到真正的照顾。

  所以,“可以说,品牌企业低价抢标以期获得市场长期占有率的策略,是对今后政策和市场形势判断有偏差。”谢孔标如是评价。 

 

 

Tags:抗生素企业 安徽模式 招标政策

责任编辑:露儿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Chinamsr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20 Chinamsr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