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市场 > 社区新农合

社区医院应成为医改的引领者

2011-02-09 16:56 来源: 我要评论 (0) 点击:

  新医改发布后,社区医院火了起来。近日,关于社区医院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北京市首辆社区双向转诊车在望京东湖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和中日友好医院之间开通。上海市医疗险、重疾险等理赔首次规模化向社区医院放开。无锡市媒体也报道称,前来社区医院求诊的患者增加3成。

  “现在我看病很少跑大医院,来这里也一样,离家又近,挺方便的。”5月31日上午,记者遇到了前往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林阿姨。林阿姨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自从小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她每天都在这里量血压,平时患感冒也在这里输液和打针。

  “如果到大医院去检查,每次都要让儿子起个大早去排队,挂上号再回来接我。耽误儿子上班不说,车费、挂号费等至少要30元。在这里检查、看病,自己5分钟就可以走到,而且免了挂号费,输液、治疗也相对便宜一些,一个月下来可以节省300多元。”林阿姨给《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

  有同样感受的人还有刘霞。4月初,由于天气多变,刘霞不慎患上了感冒。发烧,体温38.7摄氏度,原本计划上大医院的刘霞,在家人的劝说下,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走进离家不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走进中心,刘霞发现这里虽然简陋,但非常整洁清爽。因为不用排队,仅用了不到10分钟,刘霞就被安排躺在病床上开始输液。

  在输液的过程中,护士不时过来巡视,照顾她和旁边的几位“病友”。后来护士发现刘霞鼻子不通气,呼吸不顺畅,就为她冲了一杯感冒冲剂。一杯热气腾腾的药剂喝下去,刘霞顿时倍感轻松,“这在大医院是很难想像的。”对于医护人员体贴入微式的照顾,刘霞很受感动,也坚定了下次还来的决心。

  方便、熟悉、省钱,这是刘霞给社区医院的评价。其实她还不知道社区医院的医生还有一个特点,能变身为家庭保健医生。

  十里堡社区的王奶奶今年80多岁,前些天,她感到有点眩晕,便打了个电话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午饭只吃了一半的2名医务人员,赶紧抄起各种仪器迅速赶到王奶奶家里,给老人做检查,直到老人好转。王奶奶说:“这就相当于请了家庭保健医生。儿子也不用再为我操那么多的心了。”

  其实,在很多社区医院里,居民一进门就能看到张贴着社区医生的服务告示板,上面公布了医生的姓名和联系电话,居民可以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也可以电话预约上门服务。

  虽然有着诸多优势,可还是只有少数人肯到社区医院就诊。“设备不足、就医条件差、人员资质水平有限、全科医生较少……”在中关村(5.72,-0.08,-1.38%)上班的刘明给出了一大堆不愿到社区医院的理由。

  和刘明持类似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一份调查显示,仅有22.5%的人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卫生部门的资料却表明,本来三级医院65%的门诊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均可分流到社区卫生机构。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医院却是就医首选,“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护理在社区”已成医疗惯例。基层卫生机构的就诊率达80%以上,不到20%的患者需转诊到中心医院或专科医院。中西差距可想而知。

  可喜的是,出台近两个月的新医改方案给予了社区医院很多的倾斜政策。新医改中对社区医院的定位是居民健康“守门人”,并从资金、设备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上给予优惠政策。如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在一些专家眼中,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比切断“以药养医”、常见病处方药最高限价、建立基本药物目录更重要。《广州日报》的一篇社评指出,目前频出的医改举措固然可缓解“看病贵、看病难”,但若求治本之策、“长治久安”之计,还要在就医结构上下工夫。那就是建立完善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对社区医院的人力和财力投入,让社区医院和大医院“转诊”、联动,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医疗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唐钧也不止一次提出,建立社区的健康服务中心,可能是整个医改体制的突破口,因为它可以用比较低廉的成本,来使广大的老百姓能够得到最起码的、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有朝一日,我国社区医院吸纳了80%的患者,大医院还会“看病难”吗?记者 王超报道

Tags:[标签:关键字]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Chinamsr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20 Chinamsr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