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市场 > 社区新农合

阻碍社区医院发展的四大绊脚石

2011-02-09 16:56 来源: 我要评论 (0) 点击:

  尽管社区医院的好消息频传,有些地方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了阻碍社区医院发展的很多瓶颈。

  基层领导不够重视

  “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有很多并不能很好的到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基层领导不够重视。”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赵姓社区医院院长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赵院长原本在一家大医院工作,来到社区医院的时间还不长。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抱着一腔热血来的,可是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赵院长所在的社区医院地处北京郊区,居民大多以农民为主。这些农民的健康意识还很薄弱。简单的头疼脑热,他们认为挺一挺就过去了,即使对慢性病也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尤其是一些老人,赵院长在劝说不要再吃肉时,老人们的回答经常是:“生活条件刚好了,就不让吃肉了,我还没吃够呢。又不疼不痒的吃药干嘛?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而那些真正得了病,或者健康意识较高的人,则看不起社区医院,所以,赵院长每天都为吸引患者发愁。

  在几个月前,赵院长花了近一周做了一个“如何吸引患者”的计划书,并把计划书上交给相关领导。“其中有一项是组织居民做慢性病讲座,并给每一位前来听讲的居民免费赠送小礼物。如果这项计划能够实施,肯定会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并且也能够吸引一部分患者。”赵院长对这份计划充满期待。

  让赵院长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同。领导总是以没有场地等无关痛痒的理由来推脱。至今,赵院长的计划也没有得到实施。

  “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是基层领导根本就没有把社区医院的发展当成事。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意识到社区医院的重要性。”赵院长无奈地摇了摇头。

  大专家遭遇冷板凳

  在三甲医院被患者包围的大专家到了社区医院却只能坐冷板凳。

  医改实施之后,医生成为了自由职业者,并鼓励他们多点执业。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的专家打算到社区医院坐诊。这看似社区医院取经、专家赚外快的双赢措施在现实中的发展却并不如人意。

  早在2007年,北京市就出台过类似的规定:三甲医院专家每年到社区医院坐诊的时间不得低于15天。可是很多专家来到社区医院后发现居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热情,自己只能坐在冷板凳上。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赵丽娟在此前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这里来过肾内科、心内科、介入科的专家,但是效果并不好。附近居民患这些病的人很少,根本就没有几个患者前来咨询和看病。“这么大的一个专家来这里坐冷板凳,心里肯定不舒服,脸色都变了。而且还影响了大医院的门诊量,下次再邀请他肯定不会来了。”赵丽娟说。

  赵丽娟表示,三甲医院的专家都是非常专的,研究的领域也是特定的,不像社区医生的特点是全,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因此,社区医院应该尽可能地多了解周围居民的健康情况,甚至建立健康档案,大专家来坐诊之前双方都要沟通好。这样才能起到大专家的“拉、帮、带”的作用,社区医院才能够借此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Tags:[标签:关键字]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Chinamsr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20 Chinamsr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