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药企经营

企业经营之要销量不要过量

2010-12-23 08:57 来源:中国医药联盟 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企业想增加销量、提升业绩没有错,但前提是开拓新市场,并始终把患者的用药安全与合理性摆在首位。那些欲通过专家之口引导患者不合理用药的行为,都是不能被原谅的。

       近日,中消协发出预警,提醒消费者注意医疗领域存在假专家等问题。预警称,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分处天南地北的几位“专家”对某药分析后,共同提出一种“震惊中医界的观点”,即中医治疗中老年慢性病必须“六虚同治”。但蹊跷的是,这些专家除了名字不同,其事迹生平、推荐药品都一样。在调查中,医学“专家”成了可以批量复制的产品,其目的就是推销该药。假专家其实并不可怕,其骗术拙劣粗糙,很容易识别。但笔者由此想到的是,万一为那些不良企业代言的医疗专家是真,产品也是真,但却因专家的夸大观点致使患者过度消费药品的话,我们还有能力分辨吗?
 
  虽然这样的现象不是主流,但“一粒老鼠屎搞砸一锅汤”,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绝不是什么好事。上述企业为什么选择这样做?首先,目前处方药销售占了药品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其中绝大多数处方药是通过医院渠道销售出去的,而医生则是决定处方药销售的关键。医生作为一种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要成功地说服他们,“捷径”就是“雇佣”他们。借助医疗专家们的力量,对医生们进行新用药理念的灌输,推荐药品。当然,医疗专家们的能量可能还不止这些。一旦那些所谓权威的医疗专家成为“俘虏”,他们可以显摆出更为可怕的巨大能量。其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是,夸大一些流行疾病带来的危害与威胁,从而引起社会上广泛且不必要的恐慌,以此鼓励患者大量用药,由此给企业带来滚滚利润。
 
  要阻止这种不良现象的蔓延,就必须依赖于政府卫生职能机构、医疗机构、医药行业组织三方监督力量,对之进行管理与限制。但在这种行为的定性上,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从业者们也往往缺少足够的自律意识来面对这种行为。更糟糕的是,一旦医生们及社会民众在受到这种很隐蔽的蒙骗后,他们都会成为受害者。最直接受害者自然是患者,他们不但花钱买了过量的药,浪费了金钱,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拖延了病情。
 
  如何杜绝上述现象?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例如在荷兰,该国药品评估委员会所有的评估和决策人员必须每年签署一份声明,承诺严守职业道德。如果违反承诺,将受到严肃处理,甚至被免职。由于荷兰医药专业人员资质认定有一套全国联网的严格体系,一个专业人士如果因为一念之差毁了自己的信誉,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是职业生涯的终结。据该委员会介绍,多年来从未发现过有人因商业利益或人情而徇私枉法,因为这样的后果“他们连想都不敢想”。
 
  企业想增加销量、提升业绩没有错,但前提是开拓新市场,并始终把患者的用药安全与合理性摆在首位。那些欲通过专家之口引导患者不合理用药的行为,都是不能被原谅的。
 

Tags:医疗领域 处方药销售 市场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