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管理 > 医药观察

维价,缘何失败

2010-10-08 13:38 来源:中国医药联盟 我要评论 (0) 点击:

核心提示:  药品价格的乱象向来让药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倍感头痛,于是,价格联盟、维价协议、将终端维价列入终端代表的考核等“维价举措”纷纷粉墨登场,但是,大多措施最后均无疾而终。

     笔者认为,药品价格的乱象一直存在于药品流通领域的两个环节:其一是药品的批发环节,各经销商、批发商的出货价格不一,甚至出现二批的价格低于一级经销商的出货价格;其二,是指在药品的零售环节,同一厂家同一规格的药品在不同的药店价格参差不齐。
 
  药品价格的乱象向来让药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倍感头痛,于是,价格联盟、维价协议、将终端维价列入终端代表的考核等“维价举措”纷纷粉墨登场,但是,大多措施最后均无疾而终。
 
  究竟为何会这样,是人们下错了药?还是断错了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从源头分析药品价格乱象的缘由以及经营者的动机。
 
  第一,药品价格乱象其实在出厂环节就已经注定。价格稳定关乎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企业的长远目标,因此众多企业下足了重本进行价格维护。但业绩任务又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关乎企业的年度报表与企业雇员收入。当两者相冲突时,不管是老板还是职业经理人,大多倾向于优先“照顾”当前的业绩任务。于是,为了当期业绩,只好屈尊折价,销售经理默许手下给经销商、批发商、甚至零售商按进货量多寡享受不同的价格折扣,当这一现象变成“惯性”,价格乱象的根源就已铸成。
 
  第二,经销商与批发商作为中间流通环节,也可成为渠道价格体系的杀手。首先,为了拿到厂家更多的返利,不惜将厂家分配给渠道成员的“正常利润”折进价格之中,以换取更大的销量,以拿到更多的返利以及增强在销售渠道中的“份量”,以便来年能获得更多的厂家支持;其次,就是所谓的“卖票现象”,将增值税票额卖掉,直接就能获得6%~12%的毛利,同时也产生了6%~12%的降价空间。在这个问题上,福建省由于实施货(药品)、单(电脑送货单)、票(增值税发票)同行的政策,使得这一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第三,以平价药店为首的零售药店是药品降价的主要“执行者”,而且都有一个堂皇的理由:一切为了老百姓、向高药价开炮等。的确,尽管厂家一万个不愿意,但消费者却欢迎之至。不过,这种普遍的降价行为极大地杀伤了厂方所设定的价格体系,同时,零售方挟降价所带来的销量优势倒逼供应商与厂方降低供货价,当其拿到了更低的价格后,再次发动新一轮的降价,如此循环往复。
 
  第四,医保套现后的货物返销。一些医保卡的持卡人凭医保卡到医保定点药店购买药品,然后以零售价的3~5折卖给药贩子,药贩子再将这些药品返销到药品的流通渠道。

  综上所述,价格乱象的根源并非完全来自零售药店,也非单纯的经销商与批发商所为,正因为厂家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上无法达成平衡,造成了厂方代表左手拿着“销售折扣协议”压销量,右手拿着“维价协议”要求控制价格。如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怪象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演,“维价”的工作也就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Tags:

已有0人参与

联盟会员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
图片新闻
中国医药联盟是中国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医药在线组织,是医药在线交流平台的创造者,是医药在线服务的领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国医药联盟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