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汤剂中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剪开小包装袋,将已配好的颗粒状药粉加入热水,即可做为汤剂服用。作为“全国中药饮片改革试点单位”,1992年,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率先自主开发中药配方颗粒,并确定走单味配方颗粒的研制道路。
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汤剂中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剪开小包装袋,将已配好的颗粒状药粉加入热水,即可做为汤剂服用。作为“全国中药饮片改革试点单位”,1992年,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率先自主开发中药配方颗粒,并确定走单味配方颗粒的研制道路。18年研发与试制,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终将“原生态”的中药汤剂改良成小袋包装的“中药配方颗粒”, 成为国内首家研制成功中药配方颗粒的单位,目前公司每年有500种产品销往海外。周嘉琳——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位质朴而才华横溢的女帅,正不断创新引导着这个产业,把中医药推向了世界。
突破传统,艰难创业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数千年来为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饮片作为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医药发展长河中有着辉煌的昨天,当人们在吃穿住行玩等方面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吃中药却还是靠树皮草根瓦罐煎熬,其剂量不准,保管麻烦,无法大规模生产,无法标准量化等弊端已十分明显,正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及国际社会的需求。
周嘉琳,15岁插队,16岁担任乡妇女主任,18岁入党,23岁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中医专业,曾担任江阴市中医院副院长,江阴市卫生局中医科长的她,时刻关注着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把中药饮片变成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工业化的生产?为什么中药汤剂与中成药使用相比,已从建国之初的7:3下降到现在的3:7?几千年传统到我们这一代中医工作者手里是创新发展还是墨守成规?而一些老专家又一再呼吁:为什么洋中药大举返销入侵我国市场,而我们却无动于衷?她深知肩上的责任,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义无返顾地坚持到底。在做了大量的研究后发现: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患者用药不方便,中药传统剂量不准确,缺少定性定量标准,煎煮汤药的方法不科学,要改变中药原始落后的状态,必须要创新,必须要突破。带着实现中药现代化的时代责任感,周嘉琳同志放弃了坐机关的优越条件,毅然投入到创办企业,生产新产品的大海中去,1992年一个充满生机的企业——江阴天江药业诞生了。
1993年,江阴天江药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国首家中药饮片改革试点生产企业,周嘉琳开始踏上了艰辛的改革之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纵观改革的路又何异于蜀道!十多年来,其辛酸历程历历在目:缺人才,她几次登门求教于老同学和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列举项目的时代意义,软磨硬泡,感动了当时的左言富书记和项平校长,并使之与天江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学校选派优秀毕业生到当时条件较差的天江药业,并挑选有实践经验的教授担任天江的业务顾问,使天江有了第一批科技骨干力量;缺市场,她亲自带领科研营销人员送货上门,并及时了解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以便进行科研应用研究。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为节省费用,她到北京出差时住的是18元钱的地下室,有时朋友在北京开会,为省下一点住宿费,她就到朋友住的宾馆去打地铺。买不起新车,她只能租一辆旧车,路上还经常抛锚,有几次发生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还是在汽车上过的夜,还有一次差点儿连车带人掉进波涛滚滚的长江里,是改革的精神让她把生命置之度外。
饮片改革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中药界分析认为中药发展滞后的关键在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把继承当宗旨,将原始当特色,时常在误区中徘徊。从批文立项到发许可证,又会涉及到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问题以及政策法规上的禁区,企业在此之中只要稍有不慎,就随时都有遭到停业整顿法办的可能。好在有大批立志于中药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参与和协助,廖汉生、陈敏章、张文康、郑筱萸、于明德、朱庆生、朱杰、田景福、陈佑邦,杨坤林、陈可冀、王绵之、张华强等政府和中医药界的杰出人物相继来天江视察工作并给予周总工作上的肯定与鼓励,曾一度轰动港城。
科研开路,锐意创新
科研是创新的源泉,周嘉琳总经理始终把科研当作中药饮片技术进步的基础。在学术上,周嘉琳注重“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近年来,围绕饮片改革,周嘉琳同志在省市级以上杂志报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出版了《单味浓缩颗粒临床研究与应用》一书,在学术界引起大范围的震动与激辩。
她亲自组织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她承担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及其相关课题”在1993年被列为星火计划,1994年3月列为国家级火炬项目计划,1998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合格,1996年改造新型饮片生产线项目列为双加工程,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单味中药浓缩颗粒”课题,1999年12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验收,1996年10月被国家科委、中国工商银行、劳动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技术监督局等6个部委办评为“国家级新产品”。
此外,1998年11月天江药业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十佳科研机构;2000年,天江药业按国际GMP要求,建成国内第一家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生产基地,并于年终正式投产;2000年11月,天江药业“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工艺制备”获国家专利;2000年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单味中药饮片浓缩颗粒产业化”于2002年10月验收合格通过;2000年12月15日,“单味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的制作方法”被授予了国家专利;2001年“单味中药饮片浓缩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课题;2001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下文,批准天江药业为“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试点生产企业,为合法进入市场取得了通行证;2002年,丹参品种遗传改良和栽培的机理研究通过无锡市科技局立项。
天江药业“300吨中药配方颗粒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在2002年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项目”,新增提取设备42台,制剂车间设备22台套和检测设备7台,使企业形成年加工中药饮片3000吨,相当于中药配方颗粒600吨的生产规模。届时,天江药业将全面推行“生产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GMP中物流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天江“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将积极带动种植药物的扩大生产,促进饮片炮制业的发展,也为电子自动配方机的问世打开局面,直接覆盖3000万人口,这将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质量为本,产品创优
要真正获得医药界和患者的认可,关键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众所周知,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有赖于中药材质量的稳定,为此,她提出并实施了“将中药材的生产作为药品生产的第一车间”的理念,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天江药业先后与溧水县柘塘镇,江宁县丹阳镇等合作建立中药材GAP种植基地,还和张家港德积镇合作建立白菊花GAP种植基地,因此保证了药材的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的达标。
十一年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建立了符合GMP的生产车间,并在全国所有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厂家中率先通过了FSDA的GMP认证。公司现有员工235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人,其中直接从事新产品研发人员67人,执业药师7人,经济会计师5人,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2人,博士2人,硕士1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总人数的40%以上,并且在具体生产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经验。公司的销售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1999年企业销售收入3323.35万,2000年4130.87万,2001年5733.02万……截至目前,天江药业已累计投入研制经费10亿元,完成了 16项国家和4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获得过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拥有发明专利3项。中药配方颗粒的开发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来中药以根、茎、叶、花、果实等直接入药的习惯,推动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加快了中医药国际化步伐。据悉,天江药业每年有500多种产品销往美国、德国、东南亚等地,企业去年完成销售约10亿元。由该企业承担的国家级中药配方颗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也在加紧建设中。
以身作则,人格创美
作为总经理,周嘉琳常说:“企业的形象,关键是领导人的形象。”为了搞好企业,她处处以身作则,不辞辛劳,以艰苦创业为荣;时时关心群众生活,重视人才的培养,并加紧自学,努力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使企业不断上新台阶。2000年,周嘉琳在江苏省范围内发起组建“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江苏省饮片改革专业委员会”的号召,得到大量有识之士的响应,并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办“委员会会讯”、处理日常事务;2003年,她再次发起组建“全国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协会”的号召,目前正在筹办中。她多次获得无锡市优秀厂长(经理),优秀共产党员,江阴市优秀女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已进半百的她,勤奋不息、生命不止,踊跃参加各类高层培训,常常秉烛夜读,2001年参加上海复旦大学高级经理研修班,短短一年时间攻读完毕,可谓才华横溢。
这就是她——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女性,一个不让须眉的巾帼英豪,一个深受天江人拥戴的总经理,她把自己的心血、汗水、勤劳、智慧都献给了天江,使“天江”这颗崛起的新星,跻身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她带领全体天江人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大道上昂首向前,为天江的不断发展壮大呕心沥血,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质。